2006年,中国轮胎年产量达2.85亿条,超过美国2.23亿条轮胎年产量。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轮胎生产国。从此,中国一直保持这一优势,连续10年居世界各国轮胎年产量第一位。中国还是世界最大的轮胎出口国。2014年,中国出口轮胎1.81亿条,占总产量的44.9%。
近年来,子午线轮胎逐步成为中国轮胎工业主导产品。“十二五”期间,中国轮胎的子午化率从85%逐步提升至90%。随着轮胎产品走出国门,一些轮胎企业纷纷在国外建立工厂、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开拓国际贸易市场、赞助国际重要赛事。国内轮胎行业一些大型企业还进行一系列内部改革,不断调整经营结构,构建企业集团化体制和多元化发展框架,显著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中国轮胎工业拉动了世界橡胶原辅材料、机械装备、循环利用和物流等相关行业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橡胶工业依然大而不强,主要表现在橡胶工业现代化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弱、国际竞争力不强、经济运行质量不高。与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强国橡胶工业相比,中国橡胶工业差距依然很大。
并且中国轮胎行业产业集中度低。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轮胎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中国规模以上轮胎企业数量达600家,小企业不计其数。在2015年度世界轮胎行业75强中,日本普利司通、法国米其林和美国固特异合计销售额占世界轮胎行业总销售额的37.2%,中国29家轮胎企业合计销售额占世界轮胎行业总销售额的15.6%。
从报告数据来看,轮胎三巨头的业绩有增有减,但总体运营情况并不乐观。2015年,米其林销售额为211.99亿欧元,相比2014年的195.53亿欧元,增长8.4%;营业利润约为25.77亿欧元,同比增长12.2%。普利司通年度营业收入增长8.2%,达到5172亿元,但是净利润却下降5.4%。固特异2015年销售额为164亿美元,同比下降9.3%,近3年来,其销售额呈逐年递减趋势。
从国内市场来看,2015年,大多数轮胎企业基本上是在忧虑中度过,一批企业面临倒闭或停产。近日,一位业内人士向轮胎世界网透露,山东东营、平度等地已经有一部分小企业停产。
从内需来看,下游中国汽车市场产销呈小幅增长,增幅比上年同期有所减缓。2015年,全国汽车产销2450.33万辆和2459.76万辆,同比增长3.25%和4.68%,增速比2014年同期减缓4.01%和2.18%。
从出口市场来看,近年来,美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轮番轰炸,对华轮胎发动反倾销,导致中国轮胎出口量价齐跌。
“十三五”期间我国计划向轮胎工业强国迈进,“十三五”期间,中国轮胎行业将调整结构,淘汰落后产能,限制低水平重复投入,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轮胎工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竞争力;坚持自主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大力推进绿色制造;加强行业自律,培育品牌产品,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重点在提高自动化水平、信息化水平、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总量保持增长趋势,但年均增长率稍低于现有水平,继续巩固国际领先的规模影响力和出口份额,销售额年增长7%左右。
中国轮胎产业发展的步伐太快,只顾低头搞扩张,而不注重提升产品水平和培育品牌,未来行业发展需要在这些方面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