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波操作堪称“魔幻”。毕竟,特朗普4月初刚宣布的全球加税政策刚落地,受影响最大的中国轮胎企业还未跟涨,美国本土巨头却先“缴械投降”了。
这操作直接让行业里炸开了锅。不是说特朗普加关税是要保护美国本土产业吗?怎么反而是美国巨头先扛不住了?
表面看,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似乎利好美国制造业,但固特异涨价暴露了三个深层矛盾:
首先、特朗普4月对东南亚轮胎加征高额关税,看似打击中国绕道出口,实则波及全球供应链。
固特异虽依赖美国本土产能,但其原材料和零部件严重依赖墨西哥、加拿大(USMCA协议国)。
若美墨加关税政策生变,其供应链成本将陡增。涨价实为预判性对冲——与其被动消化未来成本,不如提前转嫁给市场。
其次,固特异近年深陷亏损泥潭。2024年前三季度净亏损1200万美元,营收同比下降6.8%;高端市场被米其林、普利司通蚕食,低端市场遭中国品牌围剿。
即便2023年启动“固特异前行”转型计划(裁员、关厂、出售资产),其债务仍高达15亿美元,利润率目标(10%)遥不可及。
涨价本质是向市场“要利润”的无奈之举。
最后、特朗普关税本意是遏制进口、扶持本土制造,但美国轮胎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使其适得其反。
美国轮胎进口依存度已从2013年的46.7%升至2022年的66.1%,本土产能根本无法填补缺口。
而固特异即便想扩产,也面临工人短缺、设备投资周期长等硬伤。
因此,固特异涨价看似是“成本传导”,实则是美国轮胎产业黄金时代终结的缩影。
当中国轮胎企业通过全球化布局和技术升级穿越周期时,固特异们却困在“高成本、低弹性”的僵局中。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或许能短暂保护本土产能,但无法掩盖一个事实:全球产业链的底层逻辑已从“成本优先”转向“韧性优先”。
这场博弈中,真正的赢家不会是高举贸易保护旗帜的政客,而是那些能快速适应规则、重构供应链的“产业生存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