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今,走进任何一家轮胎仓库,听到最多的却是:“货压了三年,价格倒挂三成”、“客户比价八个平台,利润不如卖白菜”。
时代抛弃你时,连招呼都不会打。
当电商、新零售、厂家直供三股浪潮同时袭来,那个靠“搬箱子”躺赚的时代,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崩塌。
经销商赚差价模式
正在被终结
1、轮胎有价无市
市场需求是经销商生存的基础,但如今轮胎市场却陷入了“有价无市”的困境。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轮胎生产国和消费国,2024年产量已超过8亿条,但近两年来,轮胎市场终端需求持续低迷,部分区域市场表现甚至较往年同期下滑三分之一左右。
2. 电商冲击,价格透明化
目前,电商平台的促销策略,将价格战推向极致。消费者比价成本趋近于零,经销商传统“低买高卖”的盈利逻辑彻底失效。
某轮胎店主坦言:“现在直接告诉客户进货价,只赚安装服务费才能留住人”。
3. 轮胎厂搞深度分销,跳过经销商
为了应对市场变化,提高销售效率,轮胎厂家开始搞深度分销,跳过经销商直接与零售商合作。
米其林率先启动了RTM深度分销项目,即“没有中间商赚差价”的新型直供模式。
在RTM模式下,米其林直接与零售商建立业务联系,原有的经销商角色逐步向服务商转变,专注于提供物流、仓储及客户开发等支持。
4. 市场内卷严重
近年来,汽修连锁店、跨界资本甚至建材商纷纷涌入轮胎赛道,以一站式服务抢夺客户。某连锁汽修品牌通过“轮胎+保养+保险”组合拳,单店轮胎销量两年增长300%,传统经销商市场份额被持续蚕食。
经销商转型
从“搬箱子”到“做服务”
面对市场的变化,轮胎经销商只做产品转移已经不行了,以下是几点转型建议:
1. 服务厂家:从“中间商”到“战略伙伴”
做厂家的“区域服务管家”:承接品牌区域仓配、售后支持、市场推广等职能。
例如,山东某经销商与轮胎厂合作,转型为前置仓,通过“线上接单+线下极速配送”模式,将交付时间缩短50%,成为厂家区域渗透的核心支点。
数据反哺生产:利用终端销售数据,帮助厂家优化排产计划。例如,某经销商通过分析门店订单,发现17寸以上轮胎需求激增,推动厂家调整产能分配,实现供需精准匹配。
2. 赋能门店:从“压货”到“共生”
布局前置仓,化解门店库存焦虑:为门店提供“小批量、高频次”的灵活补货服务。
例如,鑫弘汽修正在布局前置仓,来化解门店库存,通过为门店兜底产品来助力门店做好服务。另外,通过赋能门店收费转型,来拆分门店收益,通过服务价值单独收费来提升利润。
这种“共生”的逻辑也使得鑫弘汽修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业务不断拓展。
3. 借力互联网:从“跑业务”到“做生态”
数字化客情管理:通过企业微信、小程序等工具,实时跟踪客户需求。
例如,某经销商建立“轮胎生命周期档案”,主动提醒客户更换轮胎,复购率提升25%。
精准调研市场:利用电商平台数据,分析区域消费偏好。
某东北经销商发现当地冬季胎需求集中在SUV车型,针对性备货后,旺季销量同比增长60%。
4. 选品突围:聚焦“高利润+强口碑”产品
押注高端化:高端产品毛利率高,且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某经销商将高端产品占比从10%提升至40%,利润逆势增长15%。
打造自有品牌:通过OEM模式推出定制化轮胎,避开价格战。
例如,某区域经销商联合工厂开发“耐磨型”卡客车轮胎,凭借差异化定位,市占率三年翻番。
轮胎经销商的危机,本质是“价值定位”的危机。
当“差价红利”消失,唯有以服务重塑产业链角色,才能找到新生存空间。转型路上,只有两种人——主动转型的服务商,与固守旧模式的淘汰者。
正如一位转型成功的经销商所言:“以前我们卖轮胎,现在卖的是解决方案。”这场变革没有退路,却充满机遇。谁能率先跳出“舒适区”,谁就能在下一个十年继续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