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行业的从业者们最近时常自嘲:“卖轮胎不如卖白菜。”零利润、高库存、惨烈价格战——中国轮胎产业正深陷一场全产业链的内卷风暴。
然而即使在这么惨烈的内卷下,大家生意也没有好做:厂家陷入亏损、经销商仓库爆满,终端门店门可罗雀。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如何破解?今天我们一篇文章和大家分析一下。
轮胎内卷根源:跟风、扎推、过剩
产能狂飙:2024-2025年新增3.1亿条轮胎产能
在内卷严重的今天,还不断有新闻传出各地上马新的轮胎产能项目。据不完全统计,2024-2025年,国内外已新增3.1亿条轮胎产能。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政绩,甚至比企业更疯狂地推动轮胎项目上马。一个产线项目,常常会被10多个,甚至更多地方政府集体争夺,争夺不到的,则会以令人吃惊的政策优惠劝说企业再设项目,增加产能。
一旦出现赚钱机会或成功模式,便快速跟风、扎堆、重复,让中国轮胎企业和资本几年时间就能将轮胎产量做成世界第一。
但这世界第一的盛名之下,往往都是行业总体规模大、企业个体实力不强且大都停留在成熟技术的同质化与规模化。
更不客气地说,中国轮胎行业是鱼龙混杂、散沙一盘,依靠同质化规模堆出来世界第一,总体规模之外,产业主动权与企业话语权依然在外资品牌手里。
产品同质化:中国轮胎能做大,却做不强
当“静音棉轮胎”概念兴起,半年内超过20个品牌推出外观雷同的产品;自修复技术尚未成熟,上百家企业已仓促上马同类产品。
新能源车轮胎更是重灾区,企业扎堆涌入“炒概念”,但很多产品却是拿自家燃油车轮胎改的花纹。
“大家都在抄作业,”致使大量企业重复生产同类产品,导致市场供应迅速过剩,最后又回到价格竞争的老路上。
赛道扎堆:从蓝海到红海的瞬间坍塌
OTR工程巨胎曾因技术门槛高而利润丰厚。国内企业突破技术后立即陷入“中国式内卷”:各大轮胎企业纷纷上OTR产能,把利润丰厚的轮胎赛道,打成了白菜价。
“扎堆”在更多轮胎赛道上演,农业轮胎、工业胎、特种胎、越野胎......只有哪个赛道还有利润可赚,哪个赛道就迅速挤满了中国轮胎厂家。
恶战:价格战成为抢夺订单的唯一武器
在内卷的市场环境下,价格战成为了轮胎企业抢夺订单的唯一武器。企业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不惜降低产品价格,甚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
为何中国轮胎不能由大做强?起步晚、技术落后已只是借口。更深层次原因是,企业从投资布局开始就低水平重复,同质化过剩,高精尖和高价值不足。
而一旦陷入同质化过剩,即便企业想要主动升级,也会被行业的长期积弊掣肘:
一是同质化内卷,导致利润微薄,甚至要亏本经营,生存都是问题,何谈研发;
二是即便研发成功,如果不是超级投入、超级技术的超级壁垒,往往也会因为同行不择手段地再次跟风、扎堆,继续陷入同质化的内卷里。
因为扎堆,导致过剩,因为过剩,导致内卷,因为内卷,导致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因为薄利和亏损,导致没钱研发升级……最终,就算跑出世界第一,也是没有话语权和溢价能力的第一。
因此,这种价格战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也破坏了行业的生态。一些小型轮胎企业由于无法承受价格战的压力,纷纷倒闭。而大型企业虽然能够勉强维持,但也面临着利润下滑、资金链紧张等问题。
惨烈的代价终将唤醒行业:
1、政府发挥宏观调控,通过引导行业创新、加强地方约束力、优化产业布局、重拳整治劣质、低价的市场乱象等,针对内卷式竞争问题症结,因业施策、对症下药、标本兼治,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升级。
2、轮胎企业需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出具有特色和竞争力的产品。同时,企业要注重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以品牌优势赢得市场。
轮胎产业的内卷困局,实则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缩影。当“产能即权力”的旧逻辑撞上存量市场的铁壁,唯有砸碎跟风模仿的枷锁,才能在价值创新的高地重生。
“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一群中国人是条虫。”这是所有中国人都不喜欢,但又都感同身受过的一句话。内卷,已经让中国轮胎厂家/经销商/终端门店吃了太多苦头。
产能的野马已被缰绳勒出鲜血,是继续在红海中沉沦,还是在技术深水区再造一个新轮胎时代?这场生死时速的竞赛中,每个参与者都握着自己的方向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