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名为《关于调整汽车及零部件进口关税的总统令》的文件,宣布对加拿大、墨西哥制造的汽车零部件豁免25%关税,新政将于5月3日正式生效。
该"豁免清单"在解除加墨两国汽车零部件25%关税枷锁的同时,却为中国轮胎业布下新的迷局——当墨西哥制造的零部件享受零关税直通美国时,那些借道墨西哥转口的中国轮胎,或将遭遇更精准的"关税狙击"。
根据美国海关数据,2024年中国对墨西哥轮胎出口激增43%,达28亿美元,其中约60%产品经贴标加工后转口北美。这种"墨西哥一日游"的贸易模式,本是为规避美国对中国轮胎征收的复合关税(反倾销税+反补贴税+25%关税,累计税率超80%)。但新政明确规定,只有符合美墨加协定(USMCA)原产地规则(区域价值成分≥75%)的零部件才能享受豁免。
这意味着,单纯依靠转口贸易的中国轮胎,即便更换产地证明,仍可能因无法满足价值成分要求,面临更严格的审查。墨西哥海关已宣布将建立轮胎产品溯源系统,对中资贸易公司加征15%的转口保证金。有业内人士测算,转口模式的综合成本优势将从目前的35%锐减至8%,其存在价值正被政策利空逐步吞噬。
在转口贸易遇冷之际,提前布局墨西哥本土化生产的企业正迎来战略机遇期。中国轮胎双雄——赛轮轮胎与中策橡胶兴建墨西哥工厂,恰好踩中政策红利窗口。
尽管本土化生产带来曙光,中资企业仍面临三重挑战:首先,墨西哥劳动力成本以每年9%的速度攀升,产业配套成熟度较东南亚仍有差距;其次,美国商务部启动的"间接原产地审查",对中资工厂的供应链透明度提出更高要求;再者,墨西哥本土轮胎品牌借助政策东风,正发起价格战争夺市场份额。
这场关税博弈的涟漪正扩散至整个产业链。泰国橡胶出口商开始调整对墨出口比例,德国硫化设备制造商在墨西哥设立服务中心,甚至特斯拉得州工厂都开始评估采用中资轮胎的可行性。咨询公司LMC Automotive预测,到2027年,墨西哥轮胎产能中将有38%来自中资企业,这个数字在2022年仅为11%。
当特朗普用关税大棒重塑北美制造版图时,中国轮胎企业正用"本土化2.0"战略书写新规则——不是简单的产能转移,而是技术标准、供应链体系、绿色认证的全维度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