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登陆中国橡胶轮胎网 | | WAP浏览 | RSS订阅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轮胎资讯 » 正文

耐力轮胎被中化收购开创先河

发布日期:2015-04-02          字号:放大  缩小

谈起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倍耐力轮胎的消息,山东省橡胶行业协会会长张洪民对记者如此感慨。如此大手笔,只有中化这样有实力的央企才能做到,一般企业不会想,也不敢想。
  近日,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发布消息称,中国化工集团计划通过该公司收购意大利倍耐力轮胎的股权,收购金额或高达71亿欧元(约合481亿元)。未来,倍耐力的工业胎业务将与中国化工橡胶旗下风神轮胎重组。
  风神举起整合大旗
  根据收购协议约定,随着收购展开,倍耐力将从米兰股票交易所退市。之后,倍耐力会把业务分拆为汽车、摩托车轮胎和重型车辆轮胎两部分,其中,重型车辆轮胎部门拟同中国化工旗下风神轮胎合并,组建全球第四大卡车轮胎生产企业,其乘用胎业务将在退市后4年内通过首次公开发行重新上市
  中化大手笔收购耐力轮胎为哪般
  记者就此致电风神轮胎,该公司有关人员表示,风神参与整合倍耐力相关业务是未来的事,当前还没有可以公开发布的细节
  记者发现,在国内轮胎企业之前的13起并购案中,其中一起便是中国化工集团在2006年收购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部分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据风神股份介绍,该公司是国内轮胎行业前十强中唯一一家中央企业控股的上市公司。
  在业内看来,拥有央企背景的风神轮胎,作为中国化工旗下的头号种子,担负着整合其他几个公司的使命。
  有报道称,为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中国化工集团承诺,在2017年底前提出以风神股份为平台整合旗下其余三家轮胎企业的方案。同时,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可能通过国际并购、内外协同改善风神轮胎。
  风神轮胎将整合倍耐力工业轮胎业务的协议内容,似乎契合了该报道。
  对于此次收购,业内人士的普遍看法是:这是件好事。但同时也有人认为,收购只是开始,真正困难的事情在于之后的整合。对于兼并经验不足的中国轮胎企业来说,若想真正控制倍耐力,可能还要准备打一场持久战。
  收购开创历史先河
  记者了解到,中国轮胎企业数量众多,知名度高的品牌却寥寥无几。有行业专家认为,兼并重组是中国轮胎产业由大变强的必经之路。
  但如此大规模的收购实在是开创了历史先河。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轮胎分会秘书长史一锋向记者表示,此次收购不管是金额之大,还是品牌知名度之高,都是此前没有过的。
  据悉,倍耐力成立于1872年,其2014财年的销售额为60.18亿欧元,目前是全球第五大轮胎制造商。
  相关协议内容显示,中国化工橡胶拟通过在意大利设立子公司Bidco,以每股15欧元的价格,收购倍耐力现控股股东持有的26.2%普通股。协议约定,收购完成后,Bidco还将强制收购倍耐力剩余的普通股和全部优先股。中国化工橡胶将始终控股Bidco并持有65%股权。
  有关人士分析认为,与中国化工收购倍耐力相比,国内轮胎企业之前的并购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企业不看好兼并重组
  风神股份董事长王锋近期接受记者专访时,表达了对中国轮胎企业兼并重组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现有轮胎企业几百家,从行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看,这本身就是一个过渡性阶段。这个过渡周期越短越好。
  记者注意到,在山东省之前出台的《轮胎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中,呼声很高的兼并重组并未被当作行业整合的重点手段。据悉,其主要原因是该省多数轮胎企业不看好这条路。
  此前,山东省橡胶行业协会曾做过一个调研,结果也表明企业对兼并重组并不热衷。企业文化不同,管理理念更是不一样,搞不好就会失败。如果要扩大规模,企业觉得还是自己建厂扩产更靠谱。有参与调研的人士表示。
  对于此次收购案,张洪民认为,愿望很好,结果如何尚不可知。在他看来,资金实力固然重要,但文化融合或许才是最困难的。中国化工未来如何消化倍耐力这个庞然大物,是对国内企业管理智慧的一个重大考验。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推荐供应
推荐公司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鲁ICP备16051273号-1

电话:0535-6678862 传真:0535-6680489  邮箱:cnrubb@163.com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青年路30号

(c)2008-2011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误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