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旨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破冰的指令,迅速点燃了一场跨行业“反内卷”、去产能的燎原之火。光伏、生猪、建材、钢铁、水泥、汽车行业已迅速开展减产工作。
政策风向标:反内卷、去产能行动大幕开启
光伏:中国光伏行业协会表示,光伏行业三季度将加大减产力度,预计开工比例环比降低10%-15%。
生猪:根据5月30日澎湃新闻报道,相关部门通过窗口指导要求头部猪企暂停能繁母猪扩产,育肥猪降体重到120KG,并严控二次育肥行为。
钢铁:据Mysteel针对唐山全流程钢企跟踪调研,目前约半数钢厂表示有收到限产通知, 若按照计划执行限产政策后,产能利用率或将下降至70%。
水泥:中国水泥协会提出各企业要严格对照主管部门备案文件,逐条逐项核查自身熟料生产线的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差异情况等,依法依规按备案日产能和年产能组织生产。
建材:6月16日,东方雨虹民用建材率先发布产品调价函,官宣自2025年7月1日起,上调部分产品价格。6月17日,科顺紧随其后,在6月17日发布产品调价函,北新防水则在6月23日跟进上调产品价格。
新能源汽车产业:7月1号起,比亚迪再也不敢降价,另外好几家工厂都取消了夜班,产量至少砍掉三分之一,一些新生产线也推迟了。
橡胶轮胎:据了解,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把“反对内卷式竞争”列为2025年重点工作之一。中橡协在行业会议上多次呼吁,全行业要转变发展观念,去除落后产能,通过科技创新和加强内部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协会将联合相关部门,依法依规治理低价无序竞争行为。
行业现状:轮胎内卷严重,生存危机四伏
全球围剿中国轮胎,出口受阻
产能过剩下,直接导致国际市场价格战,低价策略触发“产业保护”连锁反应,被各国归因为“政府补贴+倾销”,为了保护本国的轮胎产业,各国纷纷围剿中国轮胎。
近年来,欧美国家对中国轮胎的贸易壁垒日益加剧。美国对东南亚轮胎基地发起“双反”调查,部分关税超40%;欧盟对卡车胎、乘用车轮胎征收高额反倾销税……这些措施无疑给中国轮胎出口带来了巨大压力。
就像一位轮胎老板说的:“低价倾销等同于战争,你都把战火烧到别人家里,让别人都没饭吃了,能不和你急吗?”
国内需求低迷:产能过剩下的价格战
在国内市场,轮胎行业同样面临着需求低迷的困境。随着房地产行业降温、基建投资增速回落,以及公路转水运、转铁路等运输趋势的变化,全钢胎消费下降,竞争愈发激烈。
据车与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近50家轮胎企业宣布了新的扩产计划,新增/规划项目超50个,预计将年新增超2.6亿条半钢胎、1775万条全钢胎。然而,市场需求的增长却远远跟不上产能的扩张,导致产能过剩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轮胎企业不得不陷入无休止的价格战。从山东厂商掀起的价格战,到电商平台低价倾销,再到实体店卷入价格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轮胎行业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据统计,2025年4月起,山东厂商205/55R16等主流规格轮胎批发价跌破100元,行业进入“零利润”甚至“负利润”状态。
摆脱内卷:轮胎行业的破局之道
中央“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的号角,为轮胎行业提供了一次刮骨疗毒、重塑格局的历史契机。
然而,打破内卷魔咒,实现真正的价值跃升,绝非自然发生,而需依赖系统性、强而有力的行业规制与企业战略自觉。核心在于四个维度的破局:
规范地方招商引资,限制新上轮胎项目
轮胎产能无序膨胀的根源之一,在于部分地方招商引资的“恶性内卷”。一些地方政府为争夺项目落地,不惜以超低地价、巨额税收减免、放宽环保能耗要求等作为筹码,实质性地助推了轮胎低水平重复建设。
当前政策窗口期,亟需中央明确叫停此类扭曲市场的招商行为,严格限制新建、扩建轮胎项目审批,从源头上收紧增量闸门。只有堵住“源头活水”,才能真正缓解“蓄水池”爆满之虞。
落后产能出清,优化市场结构
产能退出,“劣币”先行。政策引导与市场倒逼必须形成合力。一方面,需依法依规加速淘汰能耗高、污染重、技术设备陈旧(如仍在使用的落后工艺斜交胎产能)、长期亏损且无望复苏的“僵尸企业”;
另一方面,需通过行业整合重组市场力量,鼓励优势企业兼并、收购或托管中小型落后产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去产能并非行业规模的收缩,而是内部结构的优化迭代。
引导轮胎企业有序限产,缓解供需矛盾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引导轮胎企业有序限产成为缓解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
可借鉴光伏、钢铁等行业做法,探索建立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产能利用率调控指引或行业公约,让企业在保证市场需求的同时,避免过度生产和恶性竞争。这不仅可以稳定市场价格,更可以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力。
引导企业由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型
价格战虽然可以在短期内争夺市场份额,但长期来看却会损害企业的利益和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引导企业由价格竞争向价值竞争转型成为轮胎行业破局的关键。
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完善售后服务等方式,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附加值。让消费者在购买轮胎时不仅关注价格,更关注产品的性能、品质和服务。
结语:由“价格竞争”到“价值竞争”
“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的国家意志,无疑给“水深火热”中的轮胎行业注入一剂强力清醒剂。它提供的是一次宝贵的外部施压机遇,倒逼行业痛下决心刮骨疗毒,从无序扩张走向理性深耕。
然而,真正的救赎之道,始终掌握在轮胎企业自身手中——能否摈弃路径依赖的“价格鸦片”,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削减低效产能,将有限资源all in技术研发、品牌锻造与全球化布局,最终实现从“以量求生”到“以质取胜”、“以价值立足”的惊险一跃。
谁能在风暴后最快构筑起自己的价值护城河,谁便拥有定义行业未来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