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前,固特异轮胎橡胶公司率先做出决策,宣布ATD不再担任其Cooper(固铂)和 Mastercraft(马斯特)两个品牌的经销商。
这一举措犹如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牌,引发了行业内的连锁反应。
紧接着,米其林也迅速跟进,宣布7月1日起,ATD不再是米其林品牌的授权分销商和经销商。涉及米其林、百路驰和优耐路,以及Camso和Tweel品牌旗下产品。
事件核心:ATD被弃背后的行业变局
1、过度依赖单一渠道,失去议价权
ATD的崩溃,本质是渠道权力转移的缩影。其曾凭借覆盖全美的110个配送中心和4000名员工,垄断北美轮胎分销网络,但过度依赖头部品牌成为致命弱点。
2018年,普利司通、固特异为争夺终端话语权,合资成立TireHub,直接绕开ATD触达8万家门店;2025年,米其林与住友的NTW平台进一步切割传统经销商。
在国内也有类似的事件,此前,我们报道过国内某大牌轮胎取消代理该品牌25年的经销商的代理权。
2、负债过多导致资金链断裂
ATD的破产并非偶然。据了解,其2024年 负债1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5亿元) ,不得不通过破产重组,降低负债。
更严峻的是,ATD拖欠多家轮胎企业货款,成为固特异、米其林合作破裂的导火索。
3、忽视电商冲击,固守传统模式
ATD的僵化在电商冲击下暴露无遗。当亚马逊推出轮胎安装服务,ATD仍依赖“压货-分销”的旧逻辑。
结果,曾占据美国53亿美元市场份额的ATD,其市场份额被电商蚕食,最终因资金链断裂二次破产。
ATD的衰落也是传统轮胎分销模式坍塌的标志之一。
ATD被品牌“砍掉”,给中国轮胎经销商的三大教训
教训一:多品牌代理,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ATD的覆灭证明,单一品牌依赖无异于“与虎谋皮”。国内经销商需构建“品牌矩阵”
行动建议:中小经销商可采取“3+X”策略(3个主力品牌+X个细分领域品牌),大型经销商应向“品牌运营商”转型,或可推出自己的渠道品牌,以代理厂牌+渠道自有品牌双模式。 建立品牌安全边界。
教训二:数智化转型,用数据“武装”库存
传统经销商的“压货模式”正在失效:目前很多区域经销商因盲目压货,导致库存周转天数达90天,使资金压力非常大。
行动建议:
取消对单一规模备货指标依赖,转而建立以月滚动销量为核心的动态库存上限机制;
价格倒挂下建立预警信号: 当主力在售型号的进销价差出现长期倒挂需立刻触发控量机制;
价保协议:不做品牌博弈的牺牲品:优先选择引入实施系统性价保政策的合作品牌; 价格波动期的价保条款谈判应转为优先条款。
教训三、渠道重构,从“经销商”到“服务商”
在行业内卷加剧下,价格战没有出路,唯有让终端零售店持续盈利的轮胎品牌/经销商,才能不会被“卷死”。
因此,经销商需转型为“服务枢纽”,赋能门店销售增长。
行动建议:
终端赋能精细化下沉: 提供店面销售工具、培训人员、策划营销,提升终端动销力;
探索新型盈利模式: 引入新零售工具、数字化管理工具、自有服务品牌/价格保护品牌提升盈利韧性。
"让零售店赚钱"从来不是慈善口号,它是轮胎产业链的核心生存法则。当零售终端亏损成为常态,品牌再强势也会墙倒众人推,经销商之路再宽广也是无源之水。
对经销商而言,ATD的倒塌揭示出残酷真相:要么成为不可替代的服务枢纽,要么沦为渠道变革的牺牲品。
未来,轮胎渠道的竞争将是“效率+体验”的双重博弈。那些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提供差异化服务的经销商,方能在这场变革中活下去、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