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部分区域代理商报价,某些轮胎品牌的205/55R16价格已跌破百元,这一动作可以说直接击穿了行业价格底线,在渠道内引发了恐慌性抛售库存。
这也证明,史上最惨烈的轮胎价格战,在2025年到来了。
以史为鉴:价格战背后是
轮胎厂倒闭潮的轮回
在行业10年以上的老轮胎人,会发现2025年的行业危机与2015年高度相似。
2014年,位于世界75强的轮胎制造商德瑞宝,为了回笼资金,疯狂低价倾销,185/60R14规格的出租车轮胎只要99元。
过低的价格也没有带来很好的销量,代理商普遍反映质量不行,最有名的段子是德瑞宝的全钢胎“上高速前刚换的,下了高速就得再换”。
最终德瑞宝因资金链断裂在2025年2月宣告破产,负债高达47亿元,并引发中国轮胎行业第一轮倒闭潮,之后永泰集团、奥戈瑞、恒宇集团等曾经辉煌一时的轮胎巨头纷纷倒下。
彼时的导火索是低端产能过剩、出口受阻(美国对华轮胎双反)和价格内卷。
十年后的今天,历史再度重演:
产能过剩进一步激化:2024年国内近50家轮胎企业宣布了新的扩产计划,新增超2.6亿条半钢胎、1775万条全钢胎,各类型轮胎预计年产能将超3.3亿条。
出口壁垒再度高筑:欧盟对卡车胎征收最高271元/条反倾销税,美国对东南亚基地双反调查升级,中国轮胎出口依存度超50%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价格竞争持续恶化:2025年Q1轮胎售价环比下降10%,部分企业“卖一条亏10元”,毛利率跌破8%生死线。
为什么价格战必然
会引起倒闭潮?
价格战之所以成为行业“绞肉机”,根源在于产能扩张与金融杠杆的致命捆绑。表面看,价格战是市场行为,实则是资本游戏的致命赌局。
扩产潮背后的赌徒心态:新建工厂依赖银行贷款,需快速回款还贷,即使亏损也要维持现金流,否则就会被银行抽贷断贷 。
正如某轮胎企业董事长所言:“低价竞争虽亏损,但能活;不降价则银行抽贷,必死”。这种“饮鸩止渴”的逻辑,正是产能扩张绑架企业现金流的结果。
囚徒困境的集体自杀:34家山东企业共享同一成本红利,但市场份额争夺演变为“谁降得狠谁生存”。
2025年Q1数据显示,商用车胎企业利润暴跌60%+,部分企业月亏损超百万。
行业出清的必然性:2025年,国内所有商用车胎企业均陷入亏损,行业利润向头部5-6家集中,价格战最终将淘汰实力较弱的中小产能。
历史证明,产能过剩的“死亡螺旋”已无法靠市场自我调节,唯有大规模出清才能终结恶性循环。
代理商生存法则:远离低价陷阱,拥抱价值品牌
在价格战中,厂家往往通过渠道政策转移经营风险。 因此, 面对失控的价格战,代理商需牢记三大铁律:
1、警惕“价格幻觉”:低价≠赚钱
山东某代理商曾代理低价品牌,因质量投诉导致库存亏损超百万。 99元轮胎看似走量,但渠道价差缩水、库存贬值吞噬现金流,某华北经销商因压货30%被迫串货,最终拖垮价格体系。
同时,低价品牌常伴随“任务压货”“赊账陷阱”,某经销商因车队赊账300万后对方破产,自身资金链断裂。
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在产能过剩时代,销量规模不再是利润保障,价格纪律才是生命线。
2、选品策略的转型:锁定“刚性控价”品牌
优先选择有价保协议、区域管控严格的品牌,避免电商和串货冲击。
在产能过剩的时代,厂家和代理商要牢记,只有控价,才有利润;只有确保合理的利润,门店和代理商才能活下去; 只有严格遵守 价格纪律与价值竞争的品牌,才能穿越周期。
同时,押注高端/差异化产品:根据当地市场环境不同,选择差异化竞争的品牌代理。
3、现金流与库存革命:
价格战里,活下去的关键不是赚钱,而是“别亏钱”。
避坑指南:拒绝赊账:某经销商因给车队赊账300万,对方破产,直接拖垮自己。
缩短账期:和厂家谈判,把“月结”改为“周结”,减少资金占用。
融资备胎:和银行、供应链金融合作,备好“应急资金”,比如“用库存抵押贷款”。
轻库存运营:与厂家谈判弹性任务制,动态挂钩市场需求,避免“为冲量而压货”。
永远要记住:现金流断了,再好的策略都是空谈。
结语: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
站在行业转折点,跌破百元的轮胎不仅是价格标尺,更是行业新一轮洗牌的催化剂。
历史证明,盲目追逐低价终将付出代价!
当潮水退去,唯有坚守价格纪律、专注价值创造的企业与渠道商,才能在这场史无前例的价格战中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