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轮胎炒货商是行业里“闷声发大财”的隐形赢家。
他们游走于厂家与经销商之间,靠囤货、倒卖赚取差价,甚至有人戏称“卖轮胎不如炒轮胎”。
一位从业十年的老炮回忆:“十年前市场好的时候,一个月倒手几百条轮胎,利润能顶一家普通门店半年的收入。”
但这样的“黄金时代”在2025年已悄然褪色。
随着市场的变化,炒货商“低买高卖”的投机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一位省级经销商坦言:“现在厂家直接给门店供货,价格透明,炒货商想赚差价?难了!”
黄金年代:
躺着赚钱的“游戏规则”
正常的“轮胎厂家——经销商——零售店——消费者”交易流通渠道已经十分明确合理,那么为什么炒货商还能够存在呢?
总结为三个字就是“有钱赚”。
在传统流通链条中,轮胎从厂家到消费者需要经过层层经销商,而炒货商就像“市场鲶鱼”,利用三个漏洞切入:
1、价格波动中的投机红利
轮胎市场受橡胶价格、运输成本等因素影响,价格波动频繁。炒货商通过低价囤货、高价抛售,甚至人为制造区域供需失衡(如故意在某个地区“扫货”),赚取差价。
2、厂家与经销商的“默契漏洞”
部分厂家为快速铺货,默许炒货商在空白市场“插旗”; 经销商为完成销售任务,也会将积压库存低价转卖给炒货商。 后者转手加价销售,反而挤压了正规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形成恶性循环。
3. 监管真空下的灰色操作
磨标胎、库存胎翻新、假冒品牌标签……这些游走在法律边缘的操作,曾是部分炒货商的“利润放大器”。
据业内人士透露,早些年,一条翻新卡车轮胎的利润甚至能超过100%。
暴利模式失灵
炒货商为何“风光不再”?
近两年以来,轮胎行业加速洗牌,炒货商的生存空间被多重力量挤压:
1. 渠道革命,炒货商在部分市场已无货可“炒”
传统流通链条中,炒货商依赖信息不对称赚取利润。
但如今,厂家通过数字化系统(如米其林RTM深度分销项目、中策云店、玲珑新零售)直接对接终端门店,甚至提供智能订单管理和前置仓配送服务。
某轮胎店老板表示:“以前要等经销商调货,现在APP下单,24小时内到货,价格还更低。”
这个情况下,区域代理权逐步收归厂家,炒货商在部分市场已无货可“炒”。
2. 价格透明化:利润差被“晒在阳光下”
电商平台与厂家直供模式的普及,让轮胎价格透明度大幅提升。
消费者比价更容易,门店进货渠道更多元,炒货商的“加价权”被削弱
一位转型失败的炒货商感叹:“以前一条胎赚200元轻轻松松,现在能赚50元都得拼关系。”
3. 监管趋严:灰色操作难以为继
之前部分炒货商曾通过倒卖库存胎、磨标胎牟利,甚至伪造胎标。
但随着市场监管加强,这类行为风险陡增。近两年来多地开展轮胎质量专项整治,一批违规炒货商被查处,行业乱象得到遏制。
市场变化下
炒货商如何生存下去?
淘汰与机遇往往并存。面对行业变局,一批炒货商开始探索新角色:
1、从“倒爷”到“服务商”
在浙江,某原本从事轮胎炒货的企业转型为区域仓储服务商,为厂家提供“统仓统配”服务,通过智能调度将配送成本降低20%。
这种模式既保留了其本地化资源优势,又规避了价格战风险。
2、绑定终端:做门店的“供应链合伙人”
河北一家转型成功的中间商,联合30家轮胎店成立采购联盟,以集采规模向厂家争取折扣,同时为门店提供营销培训、客户引流等服务。
其负责人表示:“我们现在赚的不是差价,而是服务费。”
3、聚焦细分市场:差异化竞争突围
在乘用车轮胎高端化、个性化趋势下,一些炒货商转向小众改装胎市场。这类轮胎凭借高颜值、高性能产品吸引年轻车主,单条利润可达普通轮胎的三倍。
对炒货商而言,暴利时代已成往事,但新的机会正在酝酿:
1、区域渗透能力:在县域市场、专业车队等下沉场景,本地化服务仍有不可替代性;
2、非标品运营:特种轮胎、定制化产品等难以标准化的领域,仍需灵活的中小渠道商;
3、跨界整合:与汽修、保险、二手车等业态融合,构建“轮胎+”生态。
轮胎炒货商的兴衰,本质是行业从粗放走向精细的缩影。当信息差红利消失,唯有拥抱变化、深耕价值,才能穿越周期。
正如一位转型成功的经销商所言:“以前靠胆子大,现在靠脑子活。行业永远有机会,但只留给愿意改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