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近日,我们走进双星,感受到的是中国500强企业的大气,体味到的是90年老企的睿智,领略到的是新时期国际性企业集团的奋斗创新。在专访中,我们看到了这个知名老企的领军者姿态,他们 “疯狂”创新促品牌,“消化”不利因素4.2亿元的新成就。

4.2亿。看着这个数字,双星集团总裁汪海松了一口气。
2011年以来,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小改小革推动的产品升级和节能减排,双星累计消化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等不利因素4.2亿元。对于竞争压力持续加大、利润空间不断萎缩的制造企业而言,一年省出四个亿,意味着这家企业在“剩者为王”的博弈中,有了更大的筹码。
双星“疯狂”创新、挖潜促品牌发展的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外部压力达到极致
作为以制鞋、服装、轮胎等产业为主的制造加工企业,双星集团所承受的外部压力在今年达到极致。
早在十多年前,制鞋、服装就已成为竞争白热化的行业,轮胎行业也好不了多少,不但同样承受成本重负,而且因为国内汽车业增速放缓,在市场拓展上日益艰辛,更为要命的是,不减反增、且“围墙”越来越高的贸易壁垒,对轮胎出口形成严重冲击。
在当下的国内轮胎市场,70%的份额被外资轮胎品牌所包揽,国内轮胎企业迫不得已,依靠价格优势在国外市场寻找机会,使中国轮胎生产企业近年的外贸依存度非常高,60%左右的轮胎均出口到国外。然而,“走出去”却是一柄双刃剑——中国作为遭遇反倾销最多的国家之一,去年以来在轮胎出口上陆续受到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
进入2011年,制造加工企业的发展环境空前严峻,经营成本、出口限制、汇率调整等不利因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在这样的背景下,双星只有加快转型升级,在产品创新、节能减排上做足‘内功’,才能在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为幸存者。”汪海这样告诉记者。
技术创新再“加码”
许多年前,双星就在企业内部倡导“全员创新”战略,而今年为了战胜不利因素,该集团再次 “加码”,围绕产品升级实施全方位创新、全过程创新,创出了一大批双星独有的核心技术、先进工艺和高端产品。
在双星青岛轮胎公司,记者见到了“升级版”的密炼机。这种由公司技术人员改造升级的密炼机,不仅消除了以前存在的浮砣现象,提高了胶料的混炼质量,而且生产效率大幅提高13.3%,年可节约用电390万度。
双星东风轮胎公司对压延机整机进行创新,实现了型辊的交替更换,年可创效250万元;双星中原鞋厂自己研制帮片自动印花机、中底剖片自动打印机,实现了帮片和中底剖片的自动印花、自动摆放、自动计数,生产效率提高50%。
大量的工艺、装备升级,极大促进了双星的研发能力。2011年,双星研制开发了大批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产品,抢占了高端市场。其中,双星旗下的轮胎公司研发出彩色轮胎,打破了延续100多年的黑色轮胎历史;机械总公司开发出填补国内空白的电极清理机、半钢一次法成型机等新产品23种,完成核心技术90余项;橡机公司开发的多功能胶带硫化集成线,一举获得4项国家专利。
据统计,双星今年以来凭借新工艺、新技术、新流程、新设备,生产出一大批高科技、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为此全年创造效益超过2亿元,并通过应用新材料,降低成本5000余万元。


一分一厘“抠”效益
说到管理,双星在同行业有着数十年积淀的独特优势。双星集团副总裁生锡顺向记者介绍,双星今年大力推广 “内部股份制买断承包”这种更精细、更先进的管理新机制,将企业利益与员工个人利益紧密地捆绑为一体,不断激发员工主动强化节能减排、挖潜降耗的意识,千方百计搞创新、“抠”效益。
2011年初,双星鲁中公司导热油锅炉的煤耗指标被司炉工买断后,司炉工经过反复对比、核算,建议对供热车间的生产顺序进行创新调整,由此一天能“抠”出十几公斤煤;双星热电厂对二次水进行重新处理利用,每天可减少自来水消耗900吨;轮胎公司利用乏汽制冷、供暖、加热胶料,年可创效500万元……
“2011年,整个集团在管理创新上的小改小革达到近 4000项。这些看上去不起眼的小项目积少成多,在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上迸发出的能量是惊人的。据初步统计,通过小改小革,我们全年可消化不利因素1.7亿元。”双星集团一位负责人说。
(王开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