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潮来袭,成本传导是主因
进入9月,轮胎行业的涨价函接踵而至。中策橡胶在短短一周内两次发布通知,分别对旗下朝阳实心胎、全钢金系产品及内胎系列进行价格上调,并明确表示“调整幅度远低于成本上升”,为后续进一步调价埋下伏笔。锦州恺涛、山东揽迈、江阴安基等企业也紧随其后,对丁基内胎、全钢轮胎等产品价格进行2%至5%不等的上调。
这轮涨价的直接导火索,是贯穿上半年的原材料成本压力。作为轮胎制造的关键上游,全球领先的钢帘线供应商贝卡尔特于8月底宣布,因原材料涨价及高温影响生产成本,自9月1日起将产品价格上调300元/吨,并停止接单,这为下游轮胎企业的成本压力提供了最直接的佐证。轮胎作为由天然橡胶、合成橡胶、钢材等大宗商品构成的制造业产品,其成本对上游价格波动极为敏感。此次行业性的价格调整,是企业将无法内部消化的成本压力向下游进行合理传导的必然选择,是维持企业健康运营和保障产品质量的理性之举。
积极信号浮现,涨价背后是盈利修复的曙光
然而,若将视角仅停留在“成本上涨”层面,则会忽略这轮涨价背后更深层次的积极意义。多家券商研究报告指出,当前轮胎行业正迎来利润修复的关键窗口期,而“涨价”正是这一过程的核心催化剂。
首先,成本压力正在边际缓解,涨价将直接转化为利润。根据百川盈孚数据,截至9月初,天然橡胶、丁苯橡胶、顺丁橡胶等核心原材料价格相比年初已出现9%至15%不等的跌幅。这意味着,轮胎企业当前使用的原料成本已低于上半年高峰,而此前积累的低价原料库存仍在发挥作用。在此背景下,产品价格的顺利上调,将显著改善企业的毛利率,带来实实在在的利润增厚。
其次,涨价是企业话语权与品牌价值提升的体现。过去,轮胎行业常陷于“价格战”的泥潭。如今,面对成本压力,龙头企业能够率先并成功提价,且下游市场接受度良好,这本身就证明了其强大的品牌影响力、稳定的产品质量和深厚的客户基础。这标志着行业竞争逻辑正在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竞争”,龙头企业正凭借综合优势,引领行业走出低价竞争的困局。
全球化布局赋能,化解贸易风险,打开增长空间
更值得关注的积极因素是,中国轮胎龙头企业凭借前瞻性的全球化布局,已具备强大的风险抵御能力和盈利增长潜力,这为国内市场的“涨价”提供了坚实的战略后盾。
面对美国关税和欧洲反倾销调查等贸易壁垒,以赛轮轮胎、中策橡胶、森麒麟、玲珑轮胎为代表的领军企业,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布局”。它们在越南、柬埔寨、泰国、墨西哥、塞尔维亚、埃及、摩洛哥等地构建了庞大的海外生产基地网络。这种全球化布局不仅有效规避了高额关税,更使企业能够贴近目标市场,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升了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
正如券商报告所分析,这些海外基地已成为企业利润的“奶牛”。例如,赛轮轮胎的四大海外基地持续放量,埃及新工厂奠基;中策橡胶的印尼和泰国项目即将进入放量期。这些海外工厂的订单,尤其是面向欧美等高价值市场的订单,往往具备更高的利润空间。国内市场的涨价与海外市场的高盈利形成了“双轮驱动”,共同推动企业整体利润水平迈上新台阶。
综上所述,2025年9月这轮轮胎行业的“涨价潮”,并非简单的成本转嫁,而是一个复合型的积极信号。它既是行业在成本压力下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理性回归,也是龙头企业凭借品牌实力和全球化布局,开启新一轮盈利修复和价值重估的冲锋号。
随着成本压力的持续缓解、产品价格的顺利传导,以及全球化战略红利的不断释放,中国轮胎行业正迎来一个告别内卷、利润改善、格局优化的黄金发展期。对于整个产业链和市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积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