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6大数据研究院最新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后市场整体产值同比下滑5%,进厂台次下降4%,其中轮胎、保养、维修、钣喷四大核心业务板块产值遭遇同环比双降。
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市场需求的深刻变化,更引发了行业对发展路径的深度思考。
一、数据背后的市场寒冬:四大业务全面承压
根据F6数据,2025年二季度轮胎业务产值同比下滑3%,保养业务同比降幅达4%,而维修、钣喷业务同比降幅均超过5%。
环比层面,尽管美容、精品业务出现17%和2%的回暖迹象,但四大传统业务仍深陷负增长泥潭。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格局,暴露出后市场结构性矛盾的加剧。
从城市分级来看,二线及以上城市进厂台次同比下滑超5%,形成需求收缩的主力区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线及以下城市降幅逐步收窄,五线城市仅下降1%,显示出市场分化的深层逻辑:高线城市受新能源汽车渗透、共享出行替代等因素影响更为显著,而下沉市场则因保有量持续增长和消费升级滞后,维持着相对稳定的需求。
品类销售数据进一步印证了市场寒冬。二季度刹车片、机油、机油滤清器等刚需品类在全区域同步下滑,华北地区样本品类销量悉数走低,四线城市更是全面负增长。这种"普跌"现象,反映出消费者购车决策和用车习惯的根本性转变。
新能源汽车崛起:重构后市场生态
在这场行业寒冬中,新能源汽车成为唯一的暖流。数据显示,新能源车型产值及台次同比实现增长,其中坦克品牌以109%的增速领跑,吉利、极氪、理想等品牌增速均超50%。更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二季度新能源汽车进厂台次占比逼近10%,较去年同期提升2.6个百分点,市场渗透率持续攀升。
这种结构性转变正在重塑后市场生态。传统燃油车维保需求的大幅下滑,与新能源汽车服务需求的爆发形成强烈反差。新能源汽车"三电系统"的维护需求,正在替代传统发动机、变速箱的维修业务,要求后市场企业重构技术体系和服务标准。
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特征也在改变市场规则。数据显示,新能源车主更倾向于选择授权服务中心进行维保,这对独立后市场企业构成挑战。同时,智能网联功能的普及使得远程诊断、OTA升级成为可能,进一步压缩了传统到店服务的市场空间。
消费行为变迁:从"拥有"到"使用"的范式转移
深入分析业务下滑的根源,消费者行为的范式转移不容忽视。F6数据显示,二线及以上城市消费者正在减少非必要维保支出。
同时,消费观念的升级也在改变市场格局。数据显示,空调滤清器等健康相关品类保持1%-2%的小幅增长,反映出消费者对车内空气质量的重视。这种"选择性消费"的特征,要求后市场企业从产品供应转向解决方案提供。
值得关注的是,年轻消费群体正在重塑服务标准。90后、00后车主对服务透明度、响应速度的要求显著提高,这促使行业向数字化、标准化转型。某创新型企业推出的"透明车间"系统,通过实时视频直播维修过程,使客户满意度提升30%,复购率提高25%。
破局之道:在变革中寻找新机遇
面对行业寒冬,领先企业已经开始探索转型路径。部分企业通过"社区快修店+中心钣喷厂"的布局,既满足下沉市场便捷性需求,又实现专业服务的规模效应。
站在2025年的中点回望,这场行业寒冬实质上是汽车产业变革的投影。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临界点,当公共出行重构用车逻辑,当Z世代成为消费主力,后市场的转型已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那些能够深刻理解数据背后的消费逻辑,主动拥抱技术变革,重构服务价值的企业,将在这场寒冬中率先迎来春天。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这或许不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而是一个通过自我革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佳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