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当轮胎厂家们把服务承诺卷到极致,终端门店却集体沉默甚至怨声载道。
近期,在和轮胎渠道老板沟通时,我们发现大家对于厂家理赔政策普遍非常不满。
为什么本来是一项提升消费者体验,提高门店服务价值的贴心政策,为何却害苦了经销商和门店老板呢?
近期我们收到了经销商和门店老板的一些反馈,希望给大家一些思考。
厂家“过度理赔”政策
害苦了轮胎经销商和门店
在和一家国际大牌轮胎门店沟通终身质保服务对销售带来哪些帮助时,门店老板告诉我们:“我们收到了厂家终身质保的通知,但我们不敢向客户推,我们担心厂家说了却做不到,最后只会激化我们和客户的矛盾。”
另一位门店老板也是非常抵触:“客户又不懂轮胎,一听‘终身质保’,就觉得轮胎坏了全是厂家的责任,门店就该给他理赔,不给赔就说我们是黑店!终身质保,我是不愿意向车主推荐了。”
另一位卡车轮胎门店对部分厂家的理赔政策更是一肚子苦水:“有些品牌说是轮胎终身质保,碾压、拉链爆这些非质量问题的轮胎都给赔,结果都是一地鸡毛。当时说的好听,真到理赔时就各种理由,甚至就直接就不认了。”
经销商对厂家的理赔政策更是怨声载道,一位山东轮胎经销商表示:“去年光为一条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胎’,我自己倒贴了800多块!厂家承诺得天花乱坠,最后掏腰包擦屁股的却是我们!”
本应是销售利器的“顶级服务”,为何成了压在渠道肩上的巨石?让我们揭开这过度理赔背后的四重困局。
1、模糊条款:矛盾的导火索
“终身质保”听起来很美,但具体保什么、怎么保?厂家宣传语总是宏大而模糊。
“质量问题”的界定像蒙了一层雾——磕碰鼓包算不算?异常磨损和老化又如何判定是否质量问题?
当客户拿着侧面鼓包的轮胎来索赔,门店老板依据经验判断是挤压磕碰所致,而客户咬定是质量问题,争吵声几乎能掀翻屋顶。
模糊的界限,让本应连接客户与门店的质保政策,成了点燃矛盾的引线。
2、厂家“自裁自判”:信任的崩塌
更让渠道商寒心的是游戏规则的解释权。所有的理赔政策下面都有一行小字“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
厂家既是规则的制定者,又是理赔的裁判者,这就好比一场比赛,自己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能让人信服吗?
比如说,有个客户轮胎出了问题,找轮胎店理赔,轮胎店觉得符合条件,可厂家一审查,说这不符合理赔标准,就给拒了。
客户肯定不乐意啊,就会把气撒在轮胎店身上,最终门店只能自己承担损失。
3、最终的理赔成本,反而是由经销商承担的
国内轮胎售后高度依赖经销商层级。一旦经销商更换代理品牌,老用户手中的“终身质保”瞬间变成空头支票,老客户堵门索赔,门店声誉严重受损。
更现实的是,相当一部分品牌的理赔成本,最终是由经销商承担的! 厂家高调承诺“全赔”,但真到了理赔环节,各种克扣、拖延,甚至直接让经销商“消化”成本。
过度的理赔政策,反而成了压垮渠道利润的最后一根稻草。
4、信任危机:被“画饼”伤透的心
“如果你相信了,你就输了一半,轮胎找不到理赔更是彻底输了。”山东一位轮胎老板的话透着无奈。
他经历过太多次厂家在促销时夸下海口——承诺的物料支持缩水,宣传的培训指导不见踪影,尤其是那些看似诱人的理赔政策,真正执行起来处处是“陷阱”。
一次次的“画饼”消耗了宝贵的信任,当新的“终身质保”政策推出,渠道的第一反应自然是警惕和抵触。
出路:让好服务真正成为“利器”
好的服务政策不该是渠道的噩梦。厂家若真想赋能终端,必须拿出诚意与行动:
透明化是基石:公开质保细则,像说明书一样清晰列明理赔条件、流程、免责条款。让门店推荐时有据可依,让客户理解有章可循。
数字化提效率:开发简易线上理赔工具。在官方公众号和网站上上线“轮胎一键保”功能,上传照片、信息,流程透明可追踪,大幅减少门店人工操作与纠纷处理成本。
引入权威“裁判”:与保险公司等第三方权威机构合作。由独立第三方参与疑难案件的鉴定与裁定,增强理赔公信力,减轻渠道压力。
赋能终端专业度:提供系统理赔培训。教会门店人员如何准确判断损伤类型、规范收集理赔证据、高效与客户沟通,化被动应付为主动服务。
结语:做不到的营销,只会适得其反
过度理赔的狂欢,本质是厂家将本应自己承担的品牌建设成本和风险,通过模糊的承诺转嫁给了脆弱的销售渠道。
当慷慨的口惠而实不至,当模糊的条款成为冲突的源头,再响亮的“终身质保”也只会加速渠道信任的崩塌。
轮胎行业的竞争,终究要回归产品与服务的真实力,那些无法落地的营销口号,终将被渠道的怨声和市场的冷遇反噬。
唯有真诚赋能渠道,让服务承诺清晰、可执行、有保障,才能让“好服务”真正成为门店手中无往不利的销售利器,而非沉重枷锁。



 
江苏三友:守得云开
德国马牌轮胎中国区
减少轮胎磨损 10个
供应轮胎生产成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