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业务线,开发新商机
此次接受专访的王仁隆博士及团队所在的高性能材料事业处,是李长荣于2024年8月整合业务重新组建的,主要涵盖聚丙烯、高性能复合材料、热塑性弹性体、乳聚丁苯橡胶四大业务线,旨在为客户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特用材料解决方案。
重新梳理后的李长荣,业务主要分成三大支柱,即高性能聚合物与工业科学、半导体与互连科学、永续科学,往下展开为五大业务单位,分别是高性能材料事业处、工业解决方案事业处、电子材料事业处、互连方案事业处(李长荣科技)和生质化学解决方案事业处。
王仁隆告诉《中国橡胶》杂志,重新整合后的高性能材料事业处,将李长荣的多种橡塑材料整合,以强大的研发能力为依托,开发新商机,期待更好地拓展业务领域。
据介绍,在高性能材料事业处,不久前发生了一件大事。李长荣与马来西亚化学科技产品企业华谊集团(CVI Group)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成立合资公司——长谊发展有限公司(LVI Materials Ltd., LVI),专注于聚丙烯(PP)改性材料的产品研发应用与业务推广。该公司在中国香港设立销售总部,并以马来西亚为生产基地,凭借其战略地理位置的优势,以更好地为中国及亚洲市场的汽车、电子、家电、建材等行业客户提供高性能、可持续的材料解决方案。
目前,李长荣在全球总共有12座生产基地,高性能材料业务在大中华区投资建设了4座制造基地,包括台湾地区的大社厂、小港厂,以及大陆地区的惠州高新厂、惠州厂,以及新成立的马来西亚合资公司LVI长谊。
其中,2005年建厂的李长荣惠州厂,聚焦热塑性弹性体,业务主要包括生产和销售应用于5G电缆的光纤胶、黏合剂、医材卫材、建材与柏油等领域的弹性体(SBS)和热塑弹性体(SEBS)产品,所售产品主要供给大陆市场。
2021年李长荣并购惠州高新厂(原普利司通惠州工厂),聚焦丁苯橡胶,将业务延伸至轿车轮胎材料市场。基于李长荣在车用轮胎领域精湛的乳聚丁苯橡胶(ESBR)技术,企业正向更前瞻的溶聚丁苯橡胶(SSBR)轮胎材料技术精进。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大陆市场占李长荣近43%的业务比重,其中又以高性能事业处为核心业务。
王仁隆表示,李长荣将持续评估惠州高新厂的扩建计划,着重推进溶聚丁苯橡胶(SSBR)在轻量化节能轮胎及新能源汽车中的使用,以期推动中国橡胶产业向更高性能、安全、绿色的发展目标迈进。
据悉,李长荣高性能材料事业处,还在高安全要求的医疗材料(应用于输液、注射器、隐形眼镜、血液透析、实验室耗材)如抗辐照聚丙烯(PP)、高透明低杂质热塑弹性体(SEBS 9645D/ 9550U),以及发泡鞋底(SEBS GP-9557D、SBS GP-1475/3542)、应用于胶黏剂/卫材产品的高流动性SBS等多个细分领域,取得突出业绩。
视循环经济为创新引擎
作为全球材料化学领域的重要标杆企业,李长荣是第一家全面导入ESG准则监管的台湾材料科学企业。李长荣副发言人辜姝婕告诉《中国橡胶》杂志,早在2021年,该公司便全新设立了“绿色变革小组”,推动跨部门和跨事业部的减碳行动,通过研发与创新思维,带动组织及合作伙伴共同向净零碳排目标迈进。
“生生不息的未来,来自重新想象科学”是李长荣打造的全新品牌形象。这一次,在不遗余力迈向碳中和的进程中,他们坚信“循环经济是可持续未来的创新引擎”。
据介绍,李长荣以“制造—使用—循环”3个阶段为抓手,全面构建了“永续共荣”(可持续共赢)的循环经济体系,助力产业迈向更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其中,在制造阶段,李长荣以绿色生产为核心,通过制定覆盖温室气体排放、能源管理与绿色产品的2030年中期目标,推动生产流程低碳化转型。
其2030中期目标包括:与2021年相比,减少42%的温室气体排放,单位产品能耗下降8%,在亚洲厂区实现15%使用可再生能源。
王仁隆介绍,2025年,李长荣高性能材料大陆厂区,有望实现30%使用可再生能源。
在使用阶段,李长荣依托雄厚的研发实力,不断推出兼具耐用性与环保性能的创新材料,助力客户实现绿色应用,为整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其绿色环保的可持续材料产品,包括环保发泡鞋材、流动性佳的SBC、改性及回收塑料、高结合苯乙烯(ESBR)等。
在循环阶段,李长荣已多方布局材料回收再利用业务,构建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目前,李长荣的热塑性弹性体与聚丙烯解决方案,均获得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ISCC)PLUS认证,多项解决方案也获得全球回收标准GRS验证,进一步确保产品从原料采购到最终产品的全程可追溯性和环保合规性,助力全球客户实现零资源浪费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王仁隆表示:“我们始终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具竞争力和更高价值的创新永续解决方案,并积极引进国际标准认证,携手客户与合作伙伴减少环境负担,共同推动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促进产业的绿色转型,坚守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