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曝出某企业多地经销商遭遇变相压货、费用返点更是拖了两三年没有兑现,无奈之下多地经销商被迫放弃了代理权。
费用核销套路多
能够让经销商冒着风险放弃品牌,背后的无奈可想而知。
“大客户他(品牌)得罪不起,费用自然就容易兑付;小商小贩的,厂家给的任务也完不成,自然兑付就难。”来自广东的某商家的总结一针见血。
对于中小经销商而言,在市场相对需求有限的环境下,完成厂家的任务已经十分艰难,而即使是陪着精力和资金完成了任务,一些厂商费用核销基本都是货补的形式,说白了就是变相压货,套路经销商。
据媒体透露,目前大多数厂商的费用支持大同小异,最主要的形式无外乎奖励旅游、陈列费、回厂游支持、达标返利等等。
此外,对于销售利润已经压缩得很低的轮胎商家来说,相比平时的各种费用支持,年终的达标奖励才是核心,这决定了其一年最终是否赚到钱。
但媒体了解到,部分厂家在年终的费用核销“套路满满”,以各种理由对奖励“打折扣”。对此,经销商颇为无奈。
“不完成任务就拿不到达标奖励。比如今年目标任务5000万,但实际只能完成4000万,最后1000万打不打款?打了之后,这1000万就又变成了压货,否则连返点都没有了。”有经销商介绍道。
还有经销商表示:某些品牌就是以各种理由不兑现,如果不兑现,经销商今年就亏本了。经销商去年赔钱了今年还能签约吗?一些品牌今年70%以上的老商都招不起来,新商就更难招。
新压货形式出现,经销商无力拒绝?
长久以来,经销商在厂家面前的话语权都很低,一线品牌面前更是几乎没有话语权,说什么照做就行,否则损失更大。
据媒体透露,一些产品的销售现在费用核销形式都定格在“货补”,仅有少部分品牌会直接冲抵货款。所谓货补,即是将核销的费用折算成产品。在部分经销商看来,这不仅是一种变相压货,进一步加剧了库存压力,也同样是对费用核销的“打折”。
有经销商举例说道:“比如奖励旅游,一人1万,经销商交了100万,品牌方不给钱,直接折算成100万的产品。”在方明看来,“货补”形式带来的一是进一步压货,二是货补的部分“没有返利、开票价高”,对经销商来说并不划算。
还有有部分厂家采用“折扣账户”,即需要核销费用,必须往该账户账户打相应货款才能提取。
此外,也有部分品牌将核销费用直接冲抵货款。但在经销商看来,无论是“货补”还是直接减货款,其本质并无差异。因为费用核销之时,必然也是打款时。实际上都是把核销费用转化成了货品。
厂商承诺费用,正在成为一场骗局
对于经销商来说,替厂家垫付各种市场费用,在厂商主导的环境下已是行业惯例,而厂商合作结束后垫付的费用或货款长期拖欠,不予退还,也是比比皆是,给经销商的经营造成了很大的风险。
厂家面对巨大的市场费用开支,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地位将压力转向经销商,承诺在申请费用上有些小“油水”,看似是一件公平的“美事”。
当然,这是需要建立在厂商和经销商都能通过市场赚钱,双方保持亲密合作的前提下。一旦合作出现问题,那么拖欠经销商的费用必然成为双方第一根点燃的导火索。
轮胎经销商本身的毛利就不高,再加上频繁的促销和与市场现实不符的压货和任务,有些轮胎经销商已经在为了销量任务“裸奔”牺牲自己的资金链,只为完成任务后赚取的,可能被厂家“折扣”的奖励,这是十分危险的。
费用核销本不必成为厂家和经销商之间,一场关于市场和信任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