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会改革势如燃眉隆学武朱娅琼最近,国内工业领域发生了一些看似奇怪的现象。就是行业内一些非龙头企业在与外资进合资时,业内同行却站出来进行强烈的反对。例如,德力西和施耐德合资时。正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南存辉就进行了强烈地反对:西门子和武汉长动组建合资公司,杭州汽轮机股有限公司同样进行了比较坚决的反对。自然,这种现象在2006年凯雷收购徐工时就开始了。当时,三一集团执行总裁向文波的表现几乎可以载入工业发展的野史。但是,笔者认为,2007年这种现象将更为集中地呈现出来。尽管目前无法对这种类似现象进行比较全面的统计,但是可以预计,如果没有其他因素的介入,这种现象还将持续。笔者不想对外资在中国的并购进行过多地评价,但是,有一个问题却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那就是,这种现象折射出中国行业发组织角色的严重缺失。如果进行深究可以发现,中国行业组织改革步伐缓慢则是行业组织角色缺失的根本原因之一。因为行业组织改革步伐缓慢,所以行业组织在该站出来发言的时候,总是看不到身影,这也可以为上述企业家出来做斗士的现象做一注脚。那么,现阶段中国行业组织的发展和改革为何迟滞不前呢?根子恐怕有下面两个。其一,中国目前并没有设置推进协会改革的机构。目前,国内行业组织登记的职能放在民政部;行业组织的业务指导职能名义上放在国家发改委,但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业务指导的具体部门是哪一个。国资委有行业协会联系办公室。但是该办公室的负责人曾说,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某协会人士断言。现阶段的协会改革和发展,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推进,其前景是渺茫的。其二,协会的重要性还没有深入人心。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市场规范管理司原司长张经曾指出,“真正的市场经济应该是一方政府、一方企业,政府和企业巨大的空间上活跃着无数行业组织,这三者之间形成一种‘刚性’十分坚强的三角形结构,三者互相制约、互相监督、互相支撑,共同形成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尽管同意这种观点的不乏其人,但是,协会重要性的观念还没有成为从上到下一以贯之的理念。因而,在众人眼中,现阶段的大多数协会还只不过是一些政府官员“养老的地方”。一些退下来的政府官员,退而不休。继续在协会发挥余热。当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的时候,协会的发展岂能走上正常轨道,又岂能获得正常的发展?所以,许多年轻人大都不想到协会发展。也就见怪不怪了。在这些人的理念中,又能看到多少希望呢?有专业人士指出,如果现阶段协会改革和发展不能提速,在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这种状况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造成相当大的危害。首先,是敞开大门导致的危害。按照国际惯例,加入WTO过渡期结束后,就等于向国外资本完全敞开了大门,强悍的外资对中国众多行业的冲击是必然的。而这时,政府在很多经济领域已经不便于亲自出手进行管理了。这就需要行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但偏偏在这关键的时刻,国内的行业组织却“断了链子”。反思本文开头所述现象,如国这些领域的健全,一些企来家就没有必要“抛头露面、大声疾呼”了。况且,不得不承认,单个企业发挥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其次,是可能造成国内市场的不规范竞争。由于行业组织作用发挥得不充分,国内一些行业的企业就有可能陷入恶性竞争的泥淖。在国外发达国家,由于行业组织健全,行业企业能够在行业组织的协调下有序发展。而中国现阶段的情况是,一旦某个行业出现利润点,就会有非常多的资本“趋之若骛”,短时间内就能让某个行业出现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这种一窝蜂的现象这所以在国内频频出现,行业组织角色缺失难辞其咎。由于政府调控的手不可能伸到每个行业的所有角落,行业组织又不能在门槛设置、行规设定上充分发挥作用,行业一片乱象的出现也就不难理解了。第三,是国内行业企业走出去可能遭遇失利。如果国内某个行业内的企业一盘散沙,行业组织不能发挥有效的组织功能,该行业的企业走出去的时候就有可能遭遇失利和不顺。因为,这个时代已经不是靠单打独斗的时代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同样如此。在采访的时候,一位企业领导人对笔者说,他一个月要接到400多个协会的电话,这些电话大多是要求企业出钱进排行榜、介绍自己产品、参展和评奖的,有些电话口气还很大。这些事情让人烦不胜烦,而这些来电话者所主导的这些事情对企业的发展根本没有好处。事实上,一些企业需要的服务。这些协会并不能提供。改革停滞不前,市场经济对协会发展呼声高涨,现阶段中国的行业组织的改革,可谓势如燃眉。摘自《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