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传来好消息, 欧盟宣布推迟了对华乘用车轮胎反倾销调查 :
初裁结果原定于11月21日公布被推迟至12月23日(圣诞夜前一天);
初裁实施时间由12月21日延至次年1月21日;
终裁实施时间则从次年6月19日延后至7月18日。
![]()
延期背后的贸易博弈:短期喘息与长期压力并存
这一延期虽为中国轮胎企业争取了一个月的出口窗口期,但根本性问题仍未解决。
据了解,欧盟轮胎产业直接雇佣7.5万名员工, 欧盟乘用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市场规模超过180亿欧元。
此次调查源于“反对不公平轮胎进口联盟”的请愿,指控中国轮胎以“不切实际低价”倾销,损害本土产业利益。
历史数据显示,2017年欧盟对中国卡客车轮胎实施“双反”措施后,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的份额从21.3%骤降至5.4%。
尽管2022年欧盟普通法院撤销部分税令,但2023年重启调查、2025年延长政策,反倾销税率达0-35.75欧元/条,反补贴税率3.75-57.28欧元/条。
这也暴露出欧盟维护产业利益的强硬态度。
而另一方面,中国对欧盟出口依然占据较大比重。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出口欧盟小客车轮胎83.07万吨,占出口总量的25.51%。如调查达成最终裁决,重蹈卡客车轮胎的困局,恐引发连锁反应。
![]()
如何在贸易壁垒持续升级的背景下实现破局,依然是中国轮胎行业必须直面的核心命题。
1、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法律盾牌的锻造不可迟疑
过去依赖“价格优势”单一出口利器,代价如今已清晰显现。中国轮胎企业当下面对调查的第一要务,是打破沉默,主动投身法律抗辩的战场。
中国橡胶工业协会表示,如果欧盟立案,中橡协将立刻组织涉案企业进行行业应诉和抗辩。
因此,中国企业应当利用好这延期的一个月时间窗口,凝聚行业合力,充分举证自身不存在“实质性损害”欧盟产业,同时针对可能出现的抽样企业初裁高额临时税率做出准备预案,而非放任贸易救济工具被异化为压制对手的武器。
2、重构产业链条:跳出单一出口的“铁锈牢笼”
供应链安全不能寄望于一次调查的延期侥幸。
据了解,中国轮胎企业已建成海外产能2.23亿条/年,覆盖泰国、越南、塞尔维亚等12国。例如,玲珑轮胎在塞尔维亚扩建工厂,利用欧盟自贸协定规避关税;赛轮轮胎加速墨西哥工厂建设,通过本地化生产降低贸易壁垒影响。
这种“全球产能分散化”策略,不仅缓解了单一市场风险,还为高端产品输出提供了支点。
此外,欧盟市场内部结构正在经历重塑——中东欧仓储与物流枢纽地位正加速崛起,如捷克、波兰等国凭借成本和地理位置优势,逐步代替西欧成为重要中转地。
中国出口商应重新思考出口路径规划,利用中欧班列建立多点仓储中心增强渠道韧性。
此刻,出口商应当有意识地调整出口版图,向中东、非洲、拉美等需求尚可的市场有节奏铺开,在政策风险袭来时,才具备应对腾挪的空间。
3、技术升级与品牌突围:从低价竞争到价值创造
数据显示,中国轮胎出口均价长期低于国际巨头30%-50%,而高端市场毛利率可达30%以上。
因此,技术自主化与品牌国际化,成为突破贸易壁垒的关键路径。 通过技术创新和场景化营销(大规格轮胎、航空轮胎、赛事轮胎等)塑造高端形象。
借鉴国际品牌经验,将品牌故事与“中国智造”、“绿色出行”等国家战略结合,提升品牌文化附加值。
反倾销调查的倒计时并未暂停,它只是在中国轮胎行业命运的路口进行了一次点刹。廉价供给无法成为持续增长的新剧本,产业链重构的使命已刻不容缓。
无论结果是一道沉重的惩罚性关税,还是一次幸运的喘息,其背后所揭示的问题才更为致命——整个行业是否能跳出“价格依赖”与“单一市场依赖”的双重诅咒,获得掌控自己的供应链版图的能力?
正如行业人士所言:“能击穿贸易壁垒的从来不是更便宜的轮胎,而是让世界无法拒绝的价值。”此次危机,或将成为中国轮胎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创造”的关键转折点。




邦力轮胎特价促销
解决橡胶产品毛边的
乐瑞固受邀参加第十
德国马牌轮胎中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