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广州某些区域,轮胎急送单条利润空间甚至被压缩到5元以内。
这个利润真不如去送外卖,数据显示,一线城市京东外卖基础单价为8-10元,在午晚高峰、恶劣天气等时段,配送费还会额外加价1-3元。
也就是说,经销商的单条轮胎配送的利润空间和一线城市的外卖骑手相当,甚至某些区域还不如送外卖的利润。
看到这里,我才认识到,为什么轮胎经销商们不愿意去做前置仓了,一次性投资150-200万,辛辛苦苦建好前置仓,原本想着通过效率和服务建立竞争力,却发现还是摆脱不了低价竞争的境况。
搁谁谁受的了啊!有这一二百万放在银行吃利息,然后自己去跑外卖,不比这省心、省力、还挣得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前置仓还有“钱”途吗?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首先,利润低的根源在于厂家不合理的销售政策。
很多轮胎厂家还在用“以产定销”的模式,当轮胎厂家产能过剩时,给经销商的任务也越来越高。
当行业深陷“产能过剩-价格战-渠道压榨”的恶性循环时,渠道商成为最脆弱环节:经销商被迫接受“任务压货”,库存贬值风险与资金链压力与日俱增。也只能低价倾销,甚至串货,所有行业同行被迫接受价格战。
尤其是一些价格透明,管控还比较松的大牌轮胎,单价极高,利润却极低。
其次,更致命的,是平台经济对传统渠道的降维打击。
电商价格透明,彻底打破信息壁垒,门店和消费者可以轻松比价到具体花纹的报价,进一步加剧了行业价格竞争。
同时,电商巨头直营前置仓,绕过传统层级分销,进一步压缩中间利润。
这种信息对称性让经销商的"区域保护价"形同虚设,当门店老板拿着电商截图来压价,不降价就流失客户,经销商被迫和电商平台打起价格战。
最后,串货乱象加剧了价格崩盘
为抢占存量市场,串货成为“毒瘤”。部分经销商为完成任务,得到厂家的返利,以低于成本价跨区抛货,导致当地该产品的价格体系崩溃,当地经销商也不得不跨区串货。
更有一些实力强劲的经销商,刻意打压价格,亏损卖轮胎,导致当地小经销商亏损严重。一位轮胎老板在评论区留言:“区域大老板拿出来1000万赔,小代理商赔不起。”
利润触底直接引发渠道崩塌,前置仓模式首当其冲。这种本应提升效率的创新模式,在恶性竞争中却沦为价格战的前线阵地。
受困于前置仓投资大、风险大、收益小的矛盾现状,部分经销商选择“用脚投票”,2025年直接取消了前置仓计划。相关文章链接为:
但完全放弃前置仓并非答案,关键在于重构成本结构与价值链条:
1、选品策略:锁定价格保护品牌
优先合作具备严格区域价格管控、严格实施"价格纪律"的大牌轮胎。同时,也可引入小品牌或定制化产品,利用价格不透明性提升毛利。
2、尽可能的降本增效
借鉴沃尔玛“门店即配送中心”模式,将核心门店转化为区域枢纽,既服务终端车主,又向周边门店供货。
也可将轮胎前置仓升级为“汽服装配中心”,整合机油、刹车片、滤清器等高频耗材,通过打包配送提升单值。借助社会化仓库或共享仓库平台,降低仓储费用。
结语:行业的生死选择题
当18寸轮胎急送的利润不如一份外卖,这场“慢性自杀”已敲响警钟。经销商必须清醒认知:低价竞争没有赢家,唯有跳出“搬运-压价-倒闭”的死循环,通过选品优化、模式升级和生态重构,经销商仍可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