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官网显示,欧盟将于2025年5月20日正式启动针对中国轮胎的贸易保护调查。
目前该调查处于“初步调查”阶段。
据欧洲消息人士称,欧盟计划对我国乘用车及轻卡车轮胎启动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
欧盟委员会贸易总司网站显示,立案通知将根据第6条规定的时间内,提供关于计划征收临时关税的信息。
利害关系方将有3个工作日的时间,以书面形式就计算的准确性提出意见。如果委员会不打算征收临时关税,则将在立案通知第6条规定的期限内通知利害关系方。
欧洲是中国轮胎的重要出口地
尽管具体措施尚未明晰,但这场调查绝非偶然——对于欧盟市场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中国轮胎凭借性价比优势,在欧洲市场份额已从4%攀升至23%,英国市场更是占据半壁江山。
自2017年欧盟首次对中国卡客车轮胎发起“双反”调查以来,直接导致中国轮胎在欧盟市场份额从21.3%骤降至5.4%。贸易摩擦的阴云始终笼罩中欧轮胎产业。
即便在2022年欧盟普通法院撤销部分税令后,2023年7月欧盟仍重启调查。
2025年1月,欧盟宣布延长对中国卡客车轮胎的“双反”政策,将中国卡客车轮胎的反倾销税率定为0-35.75欧元/条,反补贴税3.75-57.28欧元/条。其反复态度折射出深层焦虑。
更严峻的是,此次调查恰逢美国对中国及全球关税战升级期。
2025年4月,特朗普对中国及全球挥起关税战的大棒。对华征收超125%的关税,叠加历年的双反税率,直接堵死了中国轮胎直接出口美国的路。
而中国轮胎在东南亚的生产基地也没有避免,特朗普对全球征收25%的汽车及零部件关税和10%的基础对等关税,使中国轮胎出口到美国的价格增长35%以上。
在中国正和美国打关税战的时候,欧盟的跟进无疑将会让中国轮胎企业陷入“东西夹击”。
欧盟对展开贸易调查对中国轮胎的影响有哪些?
目前中国轮胎对欧盟的出口格局是,中国轮胎直接出口乘用车胎到欧洲,以东南亚基地的工厂生产卡客车胎出口欧洲。
如果欧盟对华乘用车胎双反调查落地,对于中国轮胎直接出口到欧盟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
但对于拥有海外基地的中国轮胎企业,或许是一个利好消息。中国轮胎企业海外产能已突破2.23亿条/年,覆盖泰国、越南、塞尔维亚等12国。在国内出口受阻的情况下,有利于中国轮胎通过海外基地转移出口。
据了解,在欧美两大市场构筑关税壁垒的同时,新兴市场国家也纷纷加入对中国轮胎的“围猎”。印度、巴西、墨西哥等国相继对中国轮胎发起“双反”调查,形成全球范围内的关税包围网。
在全球“围剿”中国轮胎调查的趋势下,也倒逼中国企业探索“近岸建厂”新模式。比如玲珑轮胎在塞尔维亚、巴西建厂;中策、赛轮在墨西哥建厂;森麒麟在摩洛哥建厂。
“杀不死中国轮胎的,只会让其更强大。”当贸易保护主义试图用高墙封锁市场,中国轮胎企业正以技术、品牌与全球供应链的韧性,书写“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新剧本。
而这场博弈的终局,或将重新定义全球轮胎产业的权力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