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上市轮胎企业一季度财报显示,近10家上市轮胎企业,只有一家利润是微增长的。
各大上市轮胎企业净利润普遍暴跌40%左右,商用车胎企业的利润更是直接暴跌60%+,毛利率跌破15%红线,部分企业甚至出现“卖一条胎亏10块钱”的魔幻现实。
而且部分轮胎企业还是在营收增长的情况下,利润出现了暴跌。
营收增长,利润反而下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一方面是因为天然橡胶价格在2024年四季度突然暴涨,期货价格从12000附近,涨到了18000附近。
另一方面,在原材料价格暴涨下,国内轮胎企业虽然发布了涨价通知单,但最终没有涨。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多家轮胎企业在第一季度竟然还调低了售价,财报显示,平均售价还环比下降了近10%。
这才是为什么各大轮胎企业一季度营收在增长的同时,利润暴跌的主要原因。
这不是价格战是什么?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魔幻”局面,根源还是产能过剩。
中国轮胎年产能已突破9亿条,远超6.5亿的实际需求,并且轮胎产能还在急剧扩张。
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国内近50家轮胎企业宣布了新的扩产计划,新增/规划项目超50个,预计未来2-3年还将年新增超2.6亿条半钢胎、1775万条全钢胎,各类型轮胎预计年产能将超3.3亿条。
尤其是当山东广饶一地就贡献全国25%产能时,34家企业的“囚徒困境”爆发:“谁不降价,谁就丢市场”。
尤其是刚新建的轮胎工厂,急需现金流还银行贷款,
低价竞争虽然会亏损,但还能活下去;不低价竞争,没有回款,银行是要抽贷的,工厂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讲到这里,大家可以发现,中国轮胎已经陷入到“市场需求低迷-产能过剩-低价竞争-亏损严重”死循环里了。
2025年第二季度,迎来了两大“黑天鹅”事件,价格战将会更加激烈。
一个是特朗普的全球加关税政策,打击了中国轮胎(尤其是东南亚轮胎基地)的出口贸易。
其次是特朗普关税战引发的轮胎原材料橡胶炭黑价格暴跌20%。理论上,这应为企业释放至少10%的利润空间,但现实却演变为“降价竞赛”的燃料,近期,多家山东知名轮胎厂家率先将产品降价10%,拉开了2025年价格战序幕。
价格战没有赢家,对轮胎代理商、轮胎店老板而言,2025年的关键词是“活下去”。
价格战下,渠道商生存指南:从“被动挨打”到“主动破局”
一、选品策略:从“比谁便宜”到“比谁更稳”
价格战中最致命的陷阱,是盲目追逐“低价爆款”。山东某代理商曾代理某低价品牌,结果因低价竞争导致库存亏损超百万,选品的核心逻辑已从“价格敏感”转向“价格纪律”
1、锁定“刚性控价”品牌:优先选择有价保协议(如厂家对库存差价补偿)、区域价格管控严格的品牌,避免电商和串货冲击利润。
2、押注高端/差异化产品:根据当地市场环境不同,选择差异化竞争的品牌代理。
二、现金流:价格战中的“保命符”
价格战里,活下去的关键不是赚钱,而是“别亏钱”。
避坑指南:拒绝赊账:某经销商因给车队赊账300万,对方破产,直接拖垮自己。
缩短账期:和厂家谈判,把“月结”改为“周结”,减少资金占用。
融资备胎:和银行、供应链金融合作,备好“应急资金”,比如“用库存抵押贷款”。
永远要记住:现金流断了,再好的策略都是空谈。
三、库存革命:从“负重前行”到“轻装上阵”
轮胎库存积压已成为渠道商最大“出血点”:山东某经销商库存周转天数长达90天,公司经营全靠银行贷款输血。
因此要警惕“任务压货”陷阱:某华北经销商因任务量暴涨30%被迫串货,最终导致整个销售渠道价格体系紊乱。
建议与厂家谈判“弹性任务制”,将销量指标与市场需求动态挂钩。
结语:渠道商的“突围三板斧”
当行业陷入“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恶性循环时,真正的赢家往往是那些把危机转化为重构契机的渠道商。
一定要记着,渠道商的“突围三板斧” :
砍掉亏损业务,聚焦高利润产品和服务;
用数字化工具,把运营效率提升30%;
和厂家、同行抱团,用规模优势对抗风险。
用数字化提升人效,用服务重塑价值,用联盟对抗风险——这才是穿越周期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