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人大会议上,有代表提出严禁废旧轮胎进口的提案。笔者认为,这对橡胶行业是件好事情。立足于解决国内的废旧轮胎问题,才是发展橡胶工业循环经济的根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中国是轮胎生产和废旧轮胎产生的大国,每年废旧轮胎产生量在1亿条以上,而处理废旧轮胎的方法只有旧胎翻新、生产再生胶和胶粉。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若要再放开进口废旧轮胎,将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和环保压力,处理进口废旧轮胎的代价远高于其利用价值。
首先是安全问题严重。而一旦发生人员伤亡的安全事故,就是最大的不和谐。这其中又分为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不少进口旧胎被直接装车使用。据笔者了解,尽管目前国家对进口废旧轮胎限制严格,但近年来仍有不少废旧轮胎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国内市场,而各地废旧轮胎市场中的进口旧胎基本上都直接装车使用,很少被用于翻新。这样必然会造成安全隐患。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就是利益驱使。进口旧胎每条成本大约在二三十美元,售价一般都在几百元,其中获利巨大。笔者注意到,近两年已有一些使用进口旧胎造成交通事故的报道。要是放开废旧轮胎进口,其后果不堪设想。
第二种情况是,我国翻胎行业技术落后,市场不规范。现在一些大型翻胎厂翻新轮胎质量比较稳定,但国内绝大部分的翻胎厂是小企业,旧胎翻新前后的检测几乎是空白;国外早就采用的预硫化翻新工艺,也因国内没有统一的翻胎工艺规程、检测手段、国产化工艺装备、不能制造合格的预硫化胎面和中垫胶,而得不到大力推广。这样就很难保证翻新后轮胎的质量。近两年各地社会媒体频频报道不具备技术条件的小作坊、“黑窝点”进行轮胎翻新,给运输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第三种情况是,国内道路情况复杂,米其林、普利司通这样的国际知名公司,都针对中国市场专门设计其轮胎结构,我国出口的轮胎与内销轮胎的结构也不一样。因此,进口旧轮胎即使用于翻新,也很可能会因适用性差、承载力有限而对中国道路水土不服,从而埋下安全隐患。
第四种情况是,进口工程胎翻新后使用安全隐患突出。由于大型工程车辆使用条件苛刻,路况差,上下坡多,本身自重加上承载量巨大,极易出现安全问题,其对轮胎本身的安全性能和合理使用要求就非常高。国内新胎厂一般都会派出专门的工作人员,在现场进行指导,以确保使用安全。而进口旧工程胎翻新后使用,很难做到这一点。而且国外工程胎一般都要经过多次翻新使用,进口的旧工程胎胎体损坏程度不易确定,内在质量无法保证;有些还带有放射性物质,危害很大。载重大、直径大的工程胎一旦爆破,或承载能力下降引发翻车事故,其后果就更不堪设想。
其次是环保代价大。废轮胎和旧轮胎很难区分,逐条检验在海关根本无法操作。即使进口的是旧胎,也只剩下翻胎的价值。且旧胎最终仍要变成废胎,只能用来生产再生胶或胶粉。在我国废旧轮胎产生量已经非常大的情况下,更加大了环保负担。虽然我国再生胶企业基本采用了动态脱硫工艺,消除了油法、水油法给环境带来的严重污染,大型再生胶企业都采用了尾气治理装置,基本解决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恶臭,粉尘治理也基本达标,但遍布全国的小再生胶和胶粉企业的二次污染问题仍不容忽视。另外,进口废旧轮胎中很大一部分为半钢胎,胶料硬度高、合成胶比例大,很难生产再生胶,只能做成低档胶粉或胶粒。笔者还了解到,越是高性能轿车胎,其处理难度越大,很多都被用来土法炼油了,环境代价十分巨大。
第三是经济附加值不高。如目前最为业内人士关注的工程巨胎进口成本问题,其经济性就十分值得思考。直径3米质量1.5吨以上的巨型轮胎运输操作难度大,仅运费就令人咂舌,是否经济值得深思。而进口普通旧的全钢胎,大多只能翻新一次,而后就失去了使用价值。轮胎用再生胶大都用来生产内胎和垫带,或在低速轮胎中用作填充材料,且应用比例很低;胶粉改性沥青在公路上应用的推广还比较困难。
因此,笔者认为,靠进口废旧轮胎发展中国的循环经济,或靠进口废旧轮胎发展国内的翻胎工业,在安全、环保和经济上都难行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