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上海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国际环保、绿色城市与再生能源展览会上,上海绿人生态经济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台受到了外商的特别关注。记者看到前来咨询、洽谈该公司自行研制的'废轮胎热裂解技术与设备'的国外参观者络绎不绝,但国内客商却少有问津。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怪现象呢?记者为此进行了采访。
上海绿人公司总经理徐俊士告诉记者,其废轮胎热裂解技术与设备属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得到上海市科委高新技术转化的认定,同时列入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推进项目及国家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专家认为,该技术对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世界轮胎年报废量高达10亿多条,总计1000多万吨,废轮胎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技术已成为世界环保和资源界重要课题的背景下,国际上对废轮胎处理技术非常重视。一些外商或外国领事馆的官员在获悉绿人公司的技术后,纷纷来公司参观、了解情况。2005年,绿人公司已有2条生产线出口到中国台湾荣益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年处理废轮胎1万吨,约占台湾地区废轮胎总量的十二分之一。今年以来,来自加拿大、美国、巴西等国家与地区的外商,几乎每月都有前来洽谈业务的,出口势头非常好,其中4家即将签订正式合同;公司年内要制造出口4套1万吨级的废轮胎热裂解成套设备。但相对国内市场,前几年采用该技术的只有铜陵和温州,规模分别是1万吨/年和5000吨/年;而今年国内还没有订货的。为什么国内客商对此技术会如此冷淡呢?
徐俊士说,这主要是政策方面的原因。在国外,政府对处理废旧轮胎实行补贴和免税,如加拿大每处理一条废轮胎政府补贴3加元(约20元人民币),中国台湾地区每处理1吨废轮胎当局补贴合900元人民币。但在国内,处理废轮胎的厂家要以1200元/吨的价格去买废轮胎,由于无进项抵扣,企业还要缴10%~15%的增值税,负担太重了。以绿人公司这样拥有先进工艺的企业来讲,目前处理废轮胎也一直处于微利状态。
目前我国每年产生废旧轮胎1亿多条,废轮胎综合利用是一个极待开发的巨大黑色'金矿'。有专家建言,现在应该是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的时候了。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今天,对诸如废旧轮胎再利用企业,国家应从税赋上实行优惠,扶持废旧轮胎回收和处理企业。
据徐俊士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作为民营企业的绿人公司就看中了废旧物资处理业,开始对废轮胎综合利用立项开发,组织科技人员自主研发。前后11年,公司投入试验费用5000万元,在2002年获得成功,并同时申报了9项国家专利,其中3项为发明专利,6项为实用新型专利。与美国一家公司的技术相比,绿人公司在关键技术和工业设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解决了传统回收废轮胎存在的问题。目前绿人公司在上海奉贤区建成了高值化利用废轮胎的2条1万吨/年示范生产线。
该发明采用无剥离、微负压热裂解、无氧(或贫氧)热裂解、高效率回收可燃气等技术,实现了废轮胎100%资源化回收利用,转化为约45%的ECO燃料油、35%的ECO热解炭黑、10%的钢丝和10%的可燃气,具有低能耗、无废弃物、循环利用、高附加值等特点。
经中科院上海分院及国家炭黑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单位测试,其炭黑粒径在20~25nm,聚集体与GPF炭黑相同,有较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能,因此不仅具有较好的填充补强作用,还能改善混炼胶中炭黑分散均匀性,增加橡胶半成品的加工性能。其产品已应用于轮胎、摩托车胎、内胎、电缆和输送带等橡胶制品中。ECO燃料油的热值可达9700大卡,闪点≥40℃,可直接作为燃料油使用,还可提取精制溶剂油品。抽出的钢丝因其材质优良,成为受冶金行业欢迎的原料。产生的可燃气体用作工艺加热,其尾气用来加热做蒸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