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登陆中国橡胶轮胎网 | | WAP浏览 | RSS订阅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轮胎资讯 » 国内资讯 » 正文

轮胎产业亟待规避的“三化漏洞”

发布日期:2013-01-15          字号:放大  缩小

    步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业的喷井式发展使轮胎产业在急迫的市场需求下实现着产业效益的爆发式增长。据统计,2006年我国综合外胎产量达1.9亿条,同比增长11.4%;轮胎产业共完成销售收入898.3亿元,同比增长23.4%;出口轮胎量达8155万条,同比增长16.4%,产品逐渐覆盖欧洲、美洲、日本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尽管我国轮胎产业在过去十年的发展中以持续20%-30%的增速区间实现了产业产值、销售收入及出口产量产值的超高速增长,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现阶段的轮胎业正经历着一个不可逾越的“阵痛”过程。在承享了十年的“扩张效益”后我国轮胎产业面临的不仅是经济增速的放缓,产业的两极化、经济增长模式的粗放化、原材料及高档产品的进口化都将是“阵痛”过程中我国轮胎产业所必须突破的重要发展层面。

    两极化:自我国轮胎产业发展以来不均衡的主体结构便成为产业整体水平的致命伤,并随着经济及市场的持续发展而愈演愈烈;纵览我国轮胎产业,部分主体已在市场国际化发展的驱动下开始了与国外企业的“较量”,而另一部分主体却仍停留在对低附加值产品的重复生产阶段,严重的两极分化不但瓦解着我国轮胎产业长期铸就的国际竞争优势,还未国外企业入驻国内市场提供了可乘之机。

    粗放化: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本应随着市场的逐步演进而逐渐退却,但我国大部分轮胎企业却仍无法摆脱对其的“依赖性”,而方式的滞后直接导致了我国轮胎产业竞争力的薄弱、产品价值的单一、品牌发展的缓慢等弊端因素的显现,使原本趋小的国际差距又呈现出扩大趋势。

    进口化:在轮胎产品四成用于出口的现实背景下,橡胶作为我国轮胎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原料,本应是产业发展的“供应者”,然而80%的对外依存度却使其成为产业效益的“消耗者”;加之我国轮胎产业在核心技术上的“劣势”竞争地位,更是加剧了我国轮胎产业的进口现状。

    面对切实存在的产业发展漏洞,我们必须加快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及结构调整的进程,以产业的大转型拉动主体的小转型。当然,我国轮胎企业在此次转型进程中不仅要充当“跟随者”的角色,还应以主体的自我修复与迈进来驱动产业大主体的转型过渡。而“三化”产业漏洞作为我国轮胎产业长期发展中所忽略的“致命伤”,必将是重振产业高发展模式的重要突破点。因此,加速下游主体的上游迈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加强技术突破及新产品研发才是我国轮胎产业及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脉”。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推荐供应
推荐公司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鲁ICP备16051273号-1

电话:0535-6678862 传真:0535-6680489  邮箱:cnrubb@163.com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青年路30号

(c)2008-2011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误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