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汽车“以旧换新”,换来的不仅仅是汽车消费市场的提升,更是为拉动内需把握了时机,为循环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也给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为拉动内需,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通过实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加大老旧汽车报废更新力度,出台鼓励“汽车摩托车下乡”等政策措施,对汽车消费起到了尤为明显的拉动作用。数据显示,2009年一季度,全国汽车销量达到267.88万辆,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而此次鼓励汽车“以旧换新”实施方案的发布,更是对相关政策的完善和延续。
从受惠对象的覆盖面看,如果说“汽车下乡”激发的是农村市场,拉动了农民的新置需求和更新需求的话,那么“以旧换新”政策则把这一范围扩大到了城市,把城镇居民的更新需求也纳入了范畴,远远扩大了受惠群体。加之城镇居民的消费能力也要远远高于农村居民。因此,“以旧换新”政策将进一步激发市场潜力。
从汽车保有量上看,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我国汽车消费快速增长,保有量也是大幅增加,淘汰更新的潜力较大。据有关部门测算,2009年我国汽车报废量将达到270万辆。通过“以旧换新”,将加快淘汰更新的速度,消费需求将被进一步拉动。
事实上,“以旧换新”换来的并不仅仅是市场,其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也不容小觑。
让符合使用年限的部分车辆提前报废并不是浪费资源。一些老旧汽车虽然还没有到报废年限,但是油耗比新车高5%—10%,尤其是“黄标车”,油耗比“绿标车”高30%,能源浪费严重,同时,污染物排放量也严重超标。而通过提前报废,“以旧换新”,不但有利于提高汽车能效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节能减排,还能有效利用资源,因为报废的汽车虽然不能行驶,但仍然包含有大量可回收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据测算,每报废一辆汽车就可以回收2.4吨废钢铁和45公斤有色金属。在1982年—2000年期间,我国汽车报废总计442.1万辆,共为国家节约了442.l万吨燃料油,回收1601.1万吨废钢铁和19.9万吨有色金属。仅废钢铁和有色金属两项,就节约资金11.96亿元。据了解,鼓励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的实施可加快更新老旧机动车100万辆、家电500万台,直接拉动市场消费1000亿元至1200亿元;回收利用各种资源近230万吨,其中废钢铁150万吨,废有色金属17万吨,废塑料25万吨,废橡胶近20万吨。而通过鼓励“以旧换新”,不但有利于汽车回收拆解处理体系的加快完善,也可以使相关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既兼顾了短期需要,也有利于长远利益,意义重大。
此外,由于汽车生产技术含量高,产业链长,鼓励汽车“以旧换新”,不仅有利于促进汽车产业稳步增长,也有利于促进营销、物流、售后服务以及报废汽车回收拆解等相关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稳定和扩大就业。因此,实施汽车“以旧换新”,换来的不仅仅是汽车消费市场的提升,更是为拉动内需把握了时机,为循环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也给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 来自:中国再生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