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是中国最大的半岛。它探身于黄海、渤海之间,隔海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相望。秀丽的风光、丰富的物产和发达的水陆交通把山东和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山东是一个没有天然橡胶生产的省份,但它橡胶加工业的强盛却令全国乃至世界瞩目。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叶,在我国东北和朝鲜经商的山东人孟显初,看到朝鲜的胶鞋厂很发财,便回到威海伙同刘金堂一起筹建了一家胶鞋厂,并起名为“威海卫中威胶皮工厂”。这家“胶皮工厂”落成的那一天,即1929年6月16日,便成为山东省橡胶加工业暨山东省橡胶行业的诞生之日。
1956年化工部将原沈阳橡胶工业学校迁至青岛,改称为青岛橡胶工业学校,在此基础上于1958年成立了山东化工学院。这是在此后二十多年间全国极少有的一所培养橡胶工业高、中级专业人才的院校。因其培养的橡胶专业人才大部分落户在了山东,这就使山东有了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并促成了其橡胶加工业在此后的岁月中有了异于国内其它省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文革结束之后,即使有严格的计划管理体制束缚,也难以阻止这种膨胀式的发展。
较之上海、广州、天津等地,山东省的橡胶加工业是出现得比较晚的;在诞生后的半个世纪里,它的发展也是缓慢的。借助人才优势,它后来居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山东省的橡胶加工业脱颖而出,成了国内同行业名列前茅的省份,此后就一直遥遥领先。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后,这种发展更是快得令省外同行为之惊叹。不但厂家星罗棋布,遍及山东大地,而且行业面貌日新月异,强势企业如雨后春笋,争相出现。
截止到2001年底,全省从事橡胶加工的企业总数为1539家,橡胶加工的从业人员为16.9万人。近两年来,橡胶加工企业厂家总数已逾3000家,从业人员超过20万,全省平均1000个人中,就有两个人从事于橡胶加工工业。厂家密集的胶东地区,正在全力打造“东方轮胎城”。山东的橡胶加工量,约占全国的40%。山东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橡胶加工工业基地!
众多企业,强大的橡胶加工能力,刺激了与之配套的相关企业的建设与发展,如合成橡胶、橡胶机械、橡胶助剂、帘子线等辅助材料类生产企业,也伴随着橡胶加工业的发展而获得了高速的发展;同时生产的发展又造成了对技术对人才的渴求,进而促进了科研与专业教育的发展。由此,使山东省的橡胶行业形成了一个产品门类比较齐全、各方面基本自我配套的庞大生产群体。
2004年山东省规模以上橡胶加工企业326个,占全国规模以上橡胶加工企业厂家总数的14.52%;完成工业总产值4916835万元,占全国规模以上橡胶加工企业总产值的30.28%;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457387万元,占全国规模以上橡胶加工企业总销售收入的28.78%;实现利税总额352174万元,占全国规模以上橡胶加工企业利税总额的27.21%。
从这组数据就可见山东橡胶行业整体实力的一斑。
解放后,山东化学工业中第一个出口产品是橡胶输送带,此后陆续有了轮胎、胶管、胶鞋等橡胶产品的出口。2004年,山东省橡胶制品出口交货值86.32亿元,占山东橡胶制品工业销售总产值的17.79%,占山东化工行业出口交货值的一半,约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交货值的23%。山东的橡胶制品不但出口到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且在那些世界最发达国家和地区,也可时常见到来自山东的橡胶制品。
截止到2003年底,橡胶产品(轮胎、胶鞋)仅有的三个中国驰名商标,均为山东企业所拥有。新近评出的中国名牌产品中,全国入围的10个全钢子午线轮胎品牌就有5个来自山东橡胶行业。
截止到2003年底,山东省橡胶行业获得省级著名商标称号的商标共有19个。仅在2003年,就有九家橡胶行业内企业的11个品牌获得了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
2003年度全球轮胎 75强,山东有六家轮胎生产企业榜上有名,占中国大陆十六家企业的三分之一还多。
轮胎、胶带、胶鞋、乳胶制品等这几大类橡胶制品的中国最大生产企业都在山东。
这就是山东的橡胶行业,令山东人为之自豪的一大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