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标识欢迎登陆中国橡胶轮胎网 | | WAP浏览 | RSS订阅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橡胶原材料 » 通用橡胶 » 正文

溴化丁基胶乳浓缩工艺的研究

发布日期:2010-08-03          字号:放大  缩小


    丁基胶乳作为一种人造胶乳,其制品具有良好的耐老化、耐臭氧、耐天候、耐化学晶和阻气阻水性能,因此用途较为广泛。BIIR是IIR的溴化改性产物,具备IIR的基本性能,由于分子链上引入了溴原子,因此其硫化速度快、加工性能好、易于与其它橡胶并用。以BIIR为原料制备的溴化丁基胶乳更具应用优势。人造胶乳制备过程中常引人大量水作为分散介质,若不将多余的水分除去,会导致胶乳浓度过低,难以满足实际应用要求,且不利于贮存和运输,因此脱水浓缩是胶乳生产中重要的工艺步骤。
    本工作研究离心法、蒸发法和膏化法3种浓缩工艺对溴化丁基胶乳粒径和性能的影响,以期为实际生产选择适宜的浓缩方法提供参考。
    1  实验
    1.1  主要原材料
    溴化丁基胶乳(未浓缩),固形物质量分数为0.068 4,乳化剂质量分数为0.007 5,平均粒径为0.579/.tm,自制;海藻酸钠,化学纯,成都市联合化工试剂研究所产品。
    1.2  浓缩工艺
    (1)离心浓缩
    将一定量的溴化丁基胶乳用离心机两次离心  (转速分别为8 000和15 000r·min-1),分液后  合并上层胶乳,调节固形物质量分数至约0.5。
    (2)蒸发浓缩
    将一定量的溴化丁基胶乳加入三口瓶中,在70℃下搅拌,减压蒸发,浓缩至一定体积后再转移至旋转蒸发仪中继续浓缩,当固形物质量分数达到约0.5时停止。
    (3)膏化浓缩
    取一定量的摹化丁基胶乳,加人海藻酸钠水溶液(质量分数为0.03),搅拌均匀后移人带刻度66膏化罐中,密闭静置,待上层胶乳固形物质量分数达到约0.5时小心分出下层乳清。
    1.3  测试分析

    浓缩胶乳的粒径及其分布采用MS2000型激光粒度分析仪(英国马尔文仪器有限公司产品)测定,测定前胶乳用蒸馏水稀释;固形物质量分数按SH/T1154-1999测定;pH值按SH/T 1150-1992测定;高速机械稳定性参照SH/T 1151-1992测定,剪切1 800s后测定胶乳中凝固物的质量分数;粘度采用NDJ-1B型旋转粘度计(上海昌吉地质仪器有限公司产品)测定,测试温度为18℃;相对密度采用比重瓶法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浓缩工艺对胶乳粒径及其分布的影响
    2.1.1  离心浓缩
    离心浓缩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胶乳浓缩方法。溴化丁基胶乳中胶粒与乳清之间存在密度差,在重力的作用下胶粒有上浮趋势,但由于胶粒在乳清中存在布朗运动,因此体系仍呈现一定的稳定性,不易分层,而离心浓缩则是通过离心机提供的加速度来加速胶粒上浮。采用离心浓缩,由于体系受到外界影响较小,因此浓缩后胶乳粒径变化不大,且大部分非橡胶成分和杂质保留在下层乳清中,浓缩胶乳的质量较好。离心浓缩胶乳的粒径分布如图1(略)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离心浓缩胶乳粒径分布较窄,计算得出胶乳的平均粒径为0.645μm。
    2.1.2  蒸发浓缩
    蒸发法浓缩胶乳所需时间较长,且胶乳本身存在一定的热不稳定性和机械不稳定性,在长时间加热和搅拌的情况下,部分胶乳粒子发生聚集,导致体系的平均粒径增大。随着水分蒸发,胶乳的粘度增大,当水从胶乳表面脱除时,胶乳表面会形成局部高浓度和高粘度层,若水蒸发过快,甚至可在胶乳表面形成较薄的结皮层,在搅拌的情况下结皮层混人体系又被破碎成粒径相对较大的粒子,从而导致体系粒径分布较宽,平均粒径较大。蒸发浓缩胶乳的粒径分布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蒸发浓缩胶乳的最大粒径接近100μm,计算得出胶乳的平均粒径为7.029μm。
    2.1.3  膏化浓缩
    采用膏化法浓缩,在膏化剂的作用下,体系内形成的胶粒聚集体布朗运动减弱,胶粒由于与乳清间存在密度差而缓慢上浮,缓慢分出乳清即得到膏化浓缩胶乳。通过多次试验发现海藻酸钠对溴化丁基胶乳浓缩效果明显。膏化浓缩胶乳的粒径分布如图3(略)所示。
    从图3可以看出,采用膏化浓缩工艺,大部分胶乳粒子粒径大于1μm,计算得出胶乳的平均粒径为49.090μm。膏化浓缩胶乳平均粒径较大的原因可能是在膏化剂的作用下,胶乳粒子间形成一定程度的松散聚集体,在测试粒径时聚集体未能分散开,导致粒径测试值较大。
    经涂布试验发现,膏化浓缩胶乳胶膜表面光滑,平整均匀,外观质量较好。与蒸发浓缩和离心浓缩相比,膏化浓缩在动力消耗和设备投资方面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膏化浓缩工艺简单,加入膏化剂后只需静置一段时间即可达到浓缩效果。但膏化浓缩时间较长,部分残留的膏化剂会产生后膏化效应,且胶乳的粘度较大,体系中小气泡不易脱除。
    2.2  浓缩工艺对胶乳基本性能的影响
    浓缩工艺对胶乳基本性能的影响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蒸发浓缩胶乳的机械稳定性较好,pH值略高;离心浓缩胶乳的平均粒径最小,浓缩时间最短;采用离心法或膏化法时,一部分乳化剂和碱类物质随乳清被分离出体系,因此浓缩胶乳的机械稳定性相对较差。采用膏化法浓缩所需时间最长,且由于体系内残留的膏化剂有增稠作用,导致胶乳粘度较大。浓缩前胶乳的平均粒径为0.579μm,浓缩后胶乳粒径有所增大。
    表1  浓缩工艺对胶乳基本性能的影响
项目
离心法
蒸发法
膏化法
浓缩时间/min
40
660
7920
固形物质量分数
0.500
0.501
0.503
平均粒径/μm
0.645
7.029
49.090
pH值
8.5
9.2
8.9
粘度/(mPa·s)
68
74
79
高速机械稳定性/%
17.5
10.3
22.8
相对密度
0.937
0.960
0.945
    此外,在制备过程中,一些杂质颗粒可能会混入胶乳中,这些杂质悬浮于胶乳内较难除去,而离心和膏化工艺可将大部分杂质沉降于下层乳清中,因此所得胶乳更为洁净。
    3  结论
    (1)离心法、蒸发法和膏化法均可实现溴化丁基胶乳的浓缩。
    (2)浓缩后胶乳的粒径明显增大,离心浓缩胶乳的平均粒径最小,浓缩所需时间最短;蒸发浓缩胶乳的机械稳定性最好;膏化浓缩胶乳的平均粒径和粘度最大,浓缩所需时间最长。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推荐供应
推荐公司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鲁ICP备16051273号-1

电话:0535-6678862 传真:0535-6680489  邮箱:cnrubb@163.com 地址:山东省烟台市青年路30号

(c)2008-2011 DESTOON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免责声明:本网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误证责任。